• 676.00 KB
  • 2022-05-11 18:29:33 发布

田间道路设计规范及资料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开发整理相关行业标准应用研究田间道路工程专项报告《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2006年10月 审查:李红举校核:张志新编写:宿梅双 目录1研究目的12引用标准名称13标准内容规定及研究分析1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33.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203.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213.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243.6《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CJJ/T80-98)323.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334应用成果374.1田间道路等级的划分374.2控制要素384.3路线394.4路基404.5路基排水444.6路面454.7桥涵46 1研究目的田间道路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下述标准的目的就是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中关于田间道路的建设标准和等级,桥涵建设标准和等级提供依据。2引用标准名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CJJ/T80-9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3标准内容规定及研究分析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3.1.1标准简介《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公路工程总体控制要素、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汽车及人群荷载、路线交叉等方面进行了界定,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本标准只列出同控制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有关的技术指标,其他相关技术指标均移至相应设计规范。51 3.1.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1总则1.0.3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1.0.4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51 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分析:总则中除上述条目外均是对公路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因此没有采纳分析。对于公路进行了分类,由于公路级别较高,因此所分的类别不适用于土地整理工程田间道路划分,下一步还应根据土地整理工程田间道路的实际情况对道路级别的划分提出新的更适合的划分方法和结果。2控制要素2.0.2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确定公路等级的各汽车代表车型和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表2.0.2。2一、二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三、四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辆小客车。表2.0.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明小客车1.0≤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中型车1.5>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7t的货车大型车2.0载质量>7t~≤14t的货车拖挂车3.0载质量>14t的货车2.0.5各级公路设计速度规定如表2.0.5。表2.0.5各级公路设计速度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10080100806080604030202.0.7各级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2.0.7的规定。4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0m;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50m。分析:土地整理工程中田间道路工程部分很少涉及道路的服务水平、抗震设计等要求,因此没有进行分析。51 3路线3.0.1一般规定1路线设计应根据公路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2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的分工与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和提高公路总体综合效益。3公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与勘查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4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使各种技术指标的设置与平、纵线形组合恰当,平面顺适,纵面均衡;各构造物的选型与布置合理、实用、经济。3.0.2车道宽度应符合表3.0.2规定。表3.0.2车道宽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车道宽度(m)3.753.753.753.503.503.253.00(单车道时为3.50)3.0.5路肩宽度应符合表3.0.5-1规定。表3.0.5-1路肩宽度设计速度(km/h)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12010080608060403020右侧硬路肩宽度(m)一般值3.00或3.503.002.502.501.500.75- -- 最小值3.002.501.501.500.750.25土路肩宽度(m)一般值0.750.750.750.500.750.750.750.50.25(双车道)最小值0.750.750.750.500.500.500.50(双车道)注: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2)设计速度为120km/h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采用3.50m的右侧硬路肩;六车道、八车道高度公路,采用3.00m的右侧硬路肩。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m。51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符合表3.0.5-2规定。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表3.0.5-2分离式断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左侧硬路肩宽度(m)1.251.000.750.75左侧土路肩宽度(m)0.750.750.750.503八车道高速公路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为2.50m。左侧硬路肩宽度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3.0.10四级公路采用4.50m路基时,应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0m。3.0.1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应符合表3.0.11规定。表3.0.1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车道数864864644路基宽度一般值4534.5284433.5263224.523 最小值42-2641-24.5-21.520公路等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车道数22222或1路基宽度一般值12108.57.56.5(双车道)4.5(单车道) 最小值108.5---注: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2)八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值”为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50m时的宽度;八车道高度公路路基宽度“最小值”为不设置左侧硬路肩、内侧车道采用3.75m时的宽度。1各级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2二级公路因交通量、交通组成等需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时,其路基宽度可采用15.0m;设计速度为60km/h时可采用12.0m。3四级公路宜采用双车道路基宽;交通量小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4.50m路基宽。51 4确定路基宽度时,中央分割带宽度、左侧路缘带宽度、右侧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等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3.0.12视距应符合以下规定: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1规定。表3.0.12-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停车视距(m)210160110752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符合表3.0.12-2规定。3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表3.0.12-2二、三、四级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停车视距(m)11075403020会车视距(m)220150806040超车视距(m)5503502001501005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3.0.13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一条公路的直线与曲线的长度设计应合理。3.0.14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0.14规定。表3.0.14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一般值(m)10007004002001006530极限值(m)65040025012560301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路拱≤2.0%5500400025001500600350150路拱>2.0%75005250335019008004502003.0.15直线与小于表3.0.14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51 3.0.16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0.16规定。表3.0.16最大纵坡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纵坡(%)34567891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2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3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3.0.17纵坡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3.0.17规定。设计速度(km/h)表3.0.17不同纵坡最大坡长最大坡长(m)纵坡坡度(%)12010080604030203900100011001200---470080090010001100110012005-60070080090090010006--500600700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3连续上坡(或下坡)段时,应在不大于表3.0.17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3.0.18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符合表3.0.18规定。表3.0.18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51 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170001000045002000700400200极限值11000650030001400450250100凹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6000450030001500700400200极限值4000300020001000450250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100857050352520分析:以上摘抄的各条均是田间道路工程可能用到的路线设计的标准,对于高等级公路的路线要求在此没有分析。4路基路面4.0.1一般规定1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2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3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4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4.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4.0.2规定。表4.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1/1001/1001/501/25按具体情况确定4.0.3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4.0.4路基压实度和原地面处理要求:51 1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后沉降。2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0.4规定。表4.0.4路基压实度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路基压实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零填及挖方0~0.30--≥940.30~0.80≥96≥95-填方0~0.80≥96≥95≥940.80~1.50≥94≥94≥93>1.50≥93≥92≥90注:1)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2)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当降低;3)三级公路修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路基压实度应采用二级公路标准。4.0.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4.0.7路面面层类型的选用符合表4.0.7规定。表4.0.7路面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面层类型适用范围沥青混凝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砂石路面四级公路4.0.8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粗粒或各种稳定类粒料。4.0.9路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2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路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3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51 分析:路基路面的要求在此规范中描述比较笼统,没有详细的做要求,在其他规范中应该继续寻找分析关于路基路面的标准。5桥涵5.0.1一般规定1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2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3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4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5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6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5.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表5.0.2桥涵分类桥涵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k(m)特大桥L>1000Lk>150大桥100≤L≤100040≤Lk≤150中桥30<L<10020≤Lk<40小桥8≤L≤305≤Lk<20涵洞-Lk<5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5.0.351 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5.0.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0.4规定1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演算基础冲刷深度。2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条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规定。表5.0.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公路等级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高速公路1/3001/1001/1001/1001/100一级公路1/3001/1001/1001/1001/100二级公路1/1001/1001/1001/501/50三级公路1/1001/501/501/251/25四级公路1/1001/501/501/25不做规定5.0.6桥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1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3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5.0.7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分析:此章对桥涵的基本分类,及桥梁的设计标准提出了要求。但是对于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小桥涵描述的比较少。6汽车及人群荷载51 6.0.1汽车荷载分为公路-Ⅰ级和公路-Ⅱ两个等级。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6.0.2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6.0.2规定.表6.0.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公路-Ⅰ公路-Ⅱ公路-Ⅱ公路-Ⅱ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Ⅰ级汽车荷载。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6.0.3车道荷载1公路-Ⅰ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以下规定选取: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180kN;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K=360kN;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计算剪力效应时,上述集中荷载标准值应乘以1.2的系数。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Ⅰ级车道荷载的0.75倍。2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分析:此处只对荷载的基本要求和计算标准作出界定,但是我们土地整理工程中能做到荷载设计的工作其实并不多。分析:第7章隧道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与土地整理工程相关性不大,不作为分析对象。8路线交叉8.2分离式立体交叉51 二、三、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8.4公路、铁路相交叉8.4.5公路、铁路相邻时,铁路用地界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10m;与二、三、四级公路用地界相距不应小于5m。8.6公路、管线等相交叉8.6.4管道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埋置地下通道;管道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相交叉时,应埋置套管。通道与套管应按相应公路等级的汽车荷载等级进行验算。分析:只对田间道路工程中各级道路可能涉及到的路线交叉形式进行了摘抄。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3.2.1标准简介《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吸取了多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在公路桥梁荷载方面,恒荷载、汽车荷载、人群荷载、汽车冲击力、风荷载、温度作用等都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大量的较具代表性的数据,运用统计数学的方法寻找各种荷载的统计参数和概率分布类型;对于可变荷载,以随机过程概率模型来描述,最终求得在设计基准期内最大值的概率分布。本规范的其他作用(或荷载),尽管未作专门研究,但也是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并经多次研讨确定的。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桥涵的结构设计。3.2.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1总则1.0.1为统一公路桥涵设计技术标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公路技术政策,使公路桥涵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依据《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规定的原则和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的有关规定制订。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桥涵的结构设计。51 1.0.4公路桥涵及其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的总体布设相协调。1.0.5公路桥涵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作用、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除应符合第1.0.1条的要求外,还应按照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1.0.6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1.0.7公路桥涵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在进行上述两类极限状态设计时,应同时满足构造和工艺方面的要求。1.0.9按持久状况承载能力设计时,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设计等级,并不低于表1.0.9的规定。表1.0.9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设计安全等级桥涵结构一级特大桥、重要大桥二级大桥、中桥、重要小桥三级小桥、涵洞注:本表所列特大、大、中桥等系按本规范表1.0.11中的单孔跨径确定,对多跨不等跨桥梁,以其中最大跨径为准;本表冠以“重要”的大桥和小桥,系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国防公路上及城市附近交通繁忙公路上的桥梁。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桥涵结构,其设计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同一桥涵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体结构相同,有特殊要求时可作部分调整,但调整后的极差不得超过一级。1.0.11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分类规定如表1.0.11所示。表1.0.11桥梁涵洞分类桥涵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k(m)特大桥L>1000Lk>150大桥100≤L≤100040≤Lk≤150中桥30<L<10020≤Lk<40小桥8≤L≤305≤Lk<2051 涵洞-Lk<5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分析:总则中叙述了桥涵设计的总体思路,设计基准期、承载能力的计算依据、设计各种情况及桥涵的设计等级,其中桥涵设计基准期和桥涵设计等级属于国家强制性规定。对于本规范的第2章,是桥涵术语,不属于标准研究的范围,因此没有进行摘抄分析。3设计要求3.1桥涵布置3.1.1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桥位不宜选择在河汊、沙洲、古河道、急弯、汇合口、港口作业区及易形成流冰、流水阻塞的河段以及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河段。3.1.2当桥址处有二个及二个以上的稳定河槽,或滩地流量占设计流量比例较大,且水流不易引入同一座桥时,可在各河槽、滩地、河汊上分设桥,不宜用长大导流堤强行集中水流。平坦、草原、漫流地区,可按分片泄洪布置桥涵。天然河道不宜改移或裁弯取直。3.1.3桥梁纵轴线宜与洪水主流流向正交。对通航河流上的桥梁,其墩台沿水流方向的轴线应与最高通航水位时的主流方向一致。当斜交不能避免时,交角不宜大于5°;当交角大于5°时,宜增加通航孔净宽。3.1.4桥涵水文、水力的计算应符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和《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51 分析:本节中对于通航桥涵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只对一般桥涵布置的总体要求进行分析,而且对于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桥涵设计洪水频率相同的要求表格没有摘抄。3.2桥涵孔径3.2.1桥涵孔径的设计必须保证设计洪水以内的各级洪水及流水、泥石流、漂流物等安全通过,并应考虑壅水、冲刷对上下游的影响,确保桥涵附近路堤的稳定。桥涵孔径的设计应考虑桥位上下游已建或拟建桥涵和水工建筑物的状况及其对河床演变的影响。桥涵孔径设计尚应注意河床地形,不宜过分压缩河道、改变河流的天然状态。3.2.2小桥、涵洞的孔径,应根据设计洪水流量、河床地质、河床和锥坡加固形式等条件确定。当小桥、涵洞的上游条件许可积水时,依暴雨径流计算的流量可考虑减少,但减少的流量不宜大于总流量的1/4。3.3桥涵净空3.3.1桥涵净空应符合图3.3.1公路建筑限界规定及本条其他各条款规定。图3.3.1桥涵净空尺寸(尺寸单位:m)E——桥涵净空顶角宽度(m),当L≤1m时,E=L;当L>1m时,E=1m;W——行车道宽度(m),为车道数乘以车道宽度,并计入所设置的加(减)速车道、紧急停车道、爬坡车道、慢车道或错车道的宽度,车道宽度的规定减表3.3.1-1;51 L——侧向宽度。二、三、四级公路上桥梁的侧向宽度为其相应的路肩宽度减去0.25m。表3.3.1-1车道宽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车道宽度3.753.753.753.503.503.253.00(单车道时为3.50)4高速公路上的桥梁应设检修道,不宜设人行道。一、二、三、四级公路上桥梁的桥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应根据需要而定,并应与前后路线布置协调。人行道、自行车道与行车道之间,应设分隔设施。一个自行车道的宽度为1.0m;当单独设置自行车道时,不宜小于两个自行车道的宽度。人行道的宽度宜为0.75rn或1.0;大于1.0m时,按0.5m的级差增加。当设路缘石时,路缘石高度可取用0.25~0.35m。6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桥梁必须设置护栏。二、三、四级公路上特大、大、中桥应设护栏或栏杆和安全带,小桥和涵洞可仅设缘石或栏杆。不设人行道的漫水桥和过水路面应设标杆或护栏。3.3.2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设计数位计入壅水、浪高等)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度确定。当河流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漂浮物通过时,应按实际调查的数据,在计算水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酌留一定富余量,作为确定桥下净空的依据。对于有淤积的河流,桥下净空应适当增加。在不通航或无流放木筏河流上及通航河流的不通航桥孔内,桥下净空不应小于表3.3.2的规定。表3.3.2非通航河流桥下最小净空桥梁的部位高出计算水位(m)高出最高流冰面(m)梁底洪水期无大漂流物0.500.75洪水期有大漂流物1.50-有泥石流1.00-支承垫石顶面0.250.50拱脚0.250.25无铰拱的拱脚允许被设计洪水淹没,但不宜超过拱圈高度的2/3,且拱顶面至计算水位的净高不得小于1.0m。51 在不通航和无流筏的水库区域内,梁底面或拱顶面离开水面的高度不应小于计算浪高的0.75倍加上0.25m。3.3.3涵洞宜设计为无压力式的。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洞内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水位的净高应符合表3.3.3的规定。表3.2.2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涵洞类型涵洞进口净高(或内经)h(m)管涵拱涵矩形涵h≤3≥h/4≥h/4≥h/6h>3≥0.75m≥0.75m≥0.5m3.3.6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的设置不得侵人公路桥涵净空限界,不得妨害桥涵交通安全,并不得损害桥涵的构造和设施。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天然气输送管道离开特大、大、中桥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00m,离开小桥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50m。高压线跨河塔架的轴线与桥梁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一倍塔高。高压线与公路桥涵的交叉应符合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分析:本节中涉及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桥涵的净空要求均没有分析,只对土地整理工程中常用的四级公路桥涵及小桥涵净空要求进行了摘抄。其中3.3.6的路线交叉要求属于国家强制性规定。3.4桥上线形及桥头引道3.4.1桥上及桥头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布设相互协调,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3.4.2在洪水泛滥区域以内,特大、大、中桥桥头引道的路肩高程应高出桥梁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爬高、河湾超高、河床淤积等影响0.5m以上。小桥涵引道的路肩高程,宜高出桥涵前壅水水位(不计浪高)0.5m以上。分析:桥上引线和桥头引道的要求很多,但是土地整理设计桥涵时主要考虑纵坡的要求和小桥涵路肩的要求,因此只对这两条进行了摘抄。51 3.5构造要求3.5.1桥涵结构应符合以下要求:1结构在制造、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具有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2结构的附加应力、局部应力应尽力减小。3结构型式和构造应便于制造、施工和养护。4结构物所用材料的品质及其技术性能必须符合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3.5.2公路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结构型式和建筑材料,进行适当的耐久性设计,必要时应增加防护措施。3.5.3桥涵的上、下部构造应视需要设置变形缝或伸缩缝,以减小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其他外力所产生的影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多孔梁(板)桥宜采用连续桥面简支结构,或采用整体连续结构。3.5.4小桥涵可在进、出口和桥涵所在范围内将河床整治和加固,必要时在进、出口处设置减冲、防冲设施。3.5.6桥涵应有必要的通风、排水和防护做事及维修工作空间。3.5.7需设置栏杆的桥梁,其栏杆的设计,除应满足受力要求外,尚应注意美观,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m。3.5.8安装板式橡胶支座时,应保证其上下表面与梁底面及墩台支承垫石顶面平整密贴、传力均匀,不得有脱空的橡胶支座。当板式橡胶支座设置于大于某一规定坡度上时,应在支座表面与梁底之间采取措施,支座或坡形的板式橡胶支座。墩台构造应满足更换支座的要求。3.6桥面铺装、排水和防水层。3.6.1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位置的公路路面相协调。桥面铺装应有完整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特大桥、大桥的桥面铺装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3.6.2桥面铺装应设防水层。51 圬工桥台背面及拱桥拱圈与填料间应设置防水层,并设盲沟排水。3.6.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厚度不宜小于70rnm;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3.6.4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面层(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内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100mm。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尚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的有关规定。3.6.6桥面伸缩装置应保证能自由伸缩,并使车辆平稳通过。伸缩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密水性和排水性,并应便于检查和清除沟槽的污物。特大桥和大桥宜使用模数式伸缩装置,其钢筋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70mm,并应具有强力的锚固系统。3.6.7桥面应设排水设施。跨越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的桥梁,桥面排水宜通过设在桥梁墩台处的竖向排水管排入地面排水设施中。分析:本规范的桥面铺装主要针对公路桥梁的桥面,对于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小桥涵目前对于铺装的要求还较少,但是随着土地整理的深入,对于建筑等级和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应该参考对这些公路桥梁的要求来设计小桥涵的桥面铺装。3.7养护及其他附属设施,主要是针对大型桥梁所规定,因此没有分析。3.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3.3.1标准简介《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等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土地开发整理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51 3.3.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4.5.2.2道路宽度:干道路面宽6~8m,高出地面0.7~1.0m;支道路面宽3~6m,高出地面0.5~0.7m。4.5.2.3道路纵坡: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4.5.2.4道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弯道半径不小于20m,山区最小半径可为15m,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12m。4.5.3田间道设施设计原则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c)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d)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4.5.5田间道纵坡4.5.5.1最大纵坡:宜采取6%~8%。4.5.5.2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分析:本标准主要针对土地整理工程中田间道路提出标准,其中对于干道、支道、道路纵坡、弯道半径、田间道纵坡提出了要求,但是对于具体道路设计的路基路面、路肩等的强度、材料、质量等级等方面都没有作出规定。有待于通过研究其他标准对其进行补充完善。3.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3.4.1标准简介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公路污工桥涵的设计,对于特殊材料(如轻质混凝土)、特殊结构(如薄壳结构)和特殊条件(如抗震设计)51 的污工桥涵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污工桥涵结构的设计,除应满足本规范的要求外,凡涉及其他标准、规范者尚应符合其他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公路污工桥涵总的设计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质量。3.4.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3材料3.1材料强度等级3.1.1石材、混凝土和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石材强度等级:MU120、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2混凝土强度等级:C40、C35、C30、C25、C20、C15。3砂浆强度等级:M20、M15、M10、M7.5、M5。注:(1)石材强度等级采用边长70mm的含水饱和的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MPa)表示。抗压强度取三块试件平均值。(2)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定义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3)砂浆的强度等级采用边长70.7mm的标准立方体试件28d抗压强度(MPa)表示。抗压强度取三块试件平均值。3.2材料基本要求3.2.1公路圬工桥涵结构物所使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3.2.1规定。表3.2.1圬工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结构物种类材料最低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最低强度等级拱圈MU50石材C25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M10(大、中桥)M7.5(小桥涵) 大、中桥墩台及基础,轻型桥台MU40石材C25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 M7.5小桥涵墩台、基础MU30石材C20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 M551 分析:本章3.3是材料设计指标,对于小桥涵工程在材料强度满足后,一般不对材料设计做过多的工作,因此此处不再分析材料设计的指标。第4章构件设计与计算,因为在土地整理工程中采用的小桥涵设计均比较简单,很少对构件单独进行设计与计算,所以对这章没有进行分析。第5章拱桥,在土地整理桥涵工程中很少用到拱桥的单独设计,因此也将此章略过。第6章墩台,此章属于详细的设计规范,对于标准而言写的过于详尽,而且在土地整理实际工作中考虑较少,故对此章也略过。7涵洞7.0.1涵洞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1涵洞设计时,应按水力性质选择其计算图式。新建涵洞应采用无压力式涵洞;当涵前允许壅水时,可采用压力式或半压力式涵洞。2无压力式圆管涵应根据地基土的密实程度,设置砂垫层、灰土垫层、砌石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建于砂砾地基上的圆管涵,可不设基础,但应对接缝处和进出水口处的地基予以处理,以避免管节间发生不均匀沉降和接缝漏水。压力式和半压力式涵洞应设置基础,接缝应严密。3涵洞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0.75m;涵洞长度大于15m但小于3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0m;涵洞长度大于30m且小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25m;涵洞长度大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5m。4涵洞进、出洞口及洞外进、排水工程的形式与尺寸,应使水流能顺利通过,并满足两侧附近路堤的稳定要求,且不应对附近环境造成不利影响。5当有农田排灌需要,且路基填方较低时,可设置倒虹吸管。7.0.2除设置在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外,根据涵洞的涵底纵坡及地基土情况,应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高路堤路基边缘以下的洞身及基础应每隔适当距离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采用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填塞。7.0.4涵洞洞底纵坡不宜大于5%,圆管涵的纵坡不宜大于3%。洞底纵坡大于5%时,涵底宜每隔3~5m设置消能横隔墙或将基础做成阶梯形。洞底纵坡大于10%时,洞身及基础应分段做成阶梯形,前后两节涵洞盖板或拱圈的搭接高度不应小于其厚度的1/4。7.0.551 涵洞洞身两侧填土应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身填土高度的一倍,压实度不应小于96%。现浇混凝土拱涵应沿拱轴线分段间隔浇筑或在拱顶预留合龙段最后浇筑。分析:此章主要介绍了涵洞的设计要求,叙述比较详尽,大多数是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将此处的内容全部应用到标准中显得过于详尽,因此只选择了对于涵洞总体设计的标准摘抄。3.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5.1标准简介本规范主要提出了公路路基设计中对路基的一般规定,对路基排水、路基防护与支挡、关于路基拓宽改建及对特殊路基的设计要求。本规范适用范围为新建、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其它公路的路基设计亦可参照使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涵盖了《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等规范的相关内容,并针对目前公路路基设计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高填深挖的界限与设计原则、边坡防护、路基压实标准、特殊路基设计等作了重点规定。3.5.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1总则1.0.8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各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符合表1.0.8规定。表1.0.8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1/1001/501/25按具体情况确定1.0.9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51 分析:总则提出了规范制定的目的,规范适用的范围,对路基设计的总体要求。其中上述条例具体提出了公路路基设计的总体要求。3一般路基3.1一般规定3.1.1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设计资料。改建公路设计时,还应收集历年路况资料及当地路基的翻浆、崩塌、水毁、沉降变形等病害的防治经验。3.1.2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河谷地段不宜侵占河床,可视具体情况设计其他结构物和防护工程。3.1.3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护肩、砌石或挡土墙;当山坡高陡或稳定性差,不宜多挖,可采用桥梁、悬出路台等构造物;三、四级公路的悬崖陡壁地段,当山体岩石整体性好时,可采用半山洞。3.1.4沿河路基边缘标高应满足本规范第1.0.8条的规定,并根据冲刷情况,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沿河路基废方应妥善处理,以免造成河床堵塞、河流改道或冲毁沿线构造物、农田、房屋等不良后果。分析:其中,3.2路床的设计要求在土地整理工程中一般没有详细的考虑,因此舍弃此要求。3.3填方路基3.3.1填料选择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2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冰冻地区的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3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路堤填料最小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上路堤0.8~1.543351 下路堤1.5以下322注:1)当路基填料的CBR值达不到表列要求时,可掺石灰或其他稳定材料处理;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4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5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应考虑震动液化的影响。6桥涵台背和挡土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3.3.2压实度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1路堤压实度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四级公路上路堤0.8~1.5≥94≥94≥93下路堤1.5以下≥93≥92≥90注:1)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3)路堤采用特殊填料或处于特殊气候地区时,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路的状况在保证路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3.3.3细粒土作填料时,土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3.3.4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1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3.4的规定值。表3.3.4路堤边坡坡率填料类别边坡坡率上部高度(H≤8m)下部高度(H≤12m)细粒土1:1.51:1.75粗粒土1:1.51:1.7551 巨粒土1:1.31:1.52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边坡形式宜采用阶梯形,边坡坡率应按第3.6节的规定有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并应进行个别设计。3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分析:3.3.5地基表层处理属于设计规范类条目,因此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分析:3.3.6中主要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路堤压实度和填料强度等设计进行说明,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基本无应用,因此没有分析。3.4挖方路堤3.4.1土质路堑1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3.4.1的规定值。表3.4.1土质路堑边坡坡率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注:黄土、红粘土、高液限土、膨胀土等特殊土质挖方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按第7章的有关规定确定。3.4.2岩石路堑1岩石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必要时可采用稳定性分析方法予以验算。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按附录A确定岩体类型,边坡坡率可按表3.4.2确定。2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边坡高度超过表3.4.2规定范围的边坡,边坡坡率应按第3.7节有关规定通过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3硬质岩石挖方路基宜采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4边坡高度大于20m51 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表3.4.2岩质路堑边坡坡率边坡岩体类型风化程度边坡坡率H<15m15m≤H<30mⅠ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弱风化1:0.1~1:0.41:0.3~1:0.5Ⅱ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51:0.3~1:0.5弱风化1:0.3~1:0.51:0.5~1:0.75Ⅲ类未风化、微风化1:0.3~1:0.5 弱风化1:0.5~1:0.75 Ⅳ类弱风化1:0.5~1:1 弱风化1:0.75~1:1 注:1)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2)Ⅳ类强化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分析:以下各点均是设计规范要求,在此不做分析。3.8填石路堤3.8.1一般规定1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应用于路堤填筑。2用填石料修筑公路路堤,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断面设计、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保证填石路堤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具有可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3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分析:其余各条主要针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的要求,不属于标准分析的范围。3.8.2填石料的分类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按表3.8.2将填石料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软质岩石。表3.8.2岩石分类表岩石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601.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类;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岩类;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变质岩类中硬岩石30~60软质岩石5~3051 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类;3.云母片岩或千枚岩等变质岩类。3.8.3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并符合表3.8.3-1~3.8.3-3的要求。表3.8.3-1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5≤8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表3.8.3-2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表3.8.3-3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3.8.4填石路堤的质量控制1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宜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2填石路堤压实质量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孔隙率的检测应采用水袋法进行。3.8.5在填石料表面填筑土、粉煤灰等其他材料石,填石料底面应无明显孔隙、空洞。在其他填料填筑前,填石路堤最后一层的铺筑层厚应不大于400mm,过滤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mm,其中小于0.0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应小于30%。在必要时,宜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3.8.6填石路堤可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路堤断面型式,填石路堤的边坡坡率应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易风化岩石与软质岩石用作填料时,应按土质路堤边坡设计。在路堤基底良好时,填石路堤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8.6的规定值。51 表3.8.6填石路堤边坡坡率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m)边坡坡率全部高度上部高度下部高度上部下部硬质岩石208121:1.11:1.3中硬岩石208121:1.31:1.5软质岩石208121:1.51:1.751填方边坡较高时,可在边坡中部设计边坡平台,平台宽度为1~3m。2中硬和硬质石料及以上填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3填高小于5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m;填高5~12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5m;12m以上填高的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2m。分析: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常用的路基形式为填方路堤,挖方路堤和填石路堤,因此在本规范中提到的其他形式路堤如:粉煤灰路堤、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等不再进行分析,而且土地整理工程中路基取土和路基弃土也很少用到,故而也没有进行引用分析。4路基排水4.1一般规定4.1.1公路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区(段)的其他处治措施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4.1.3排水困难地段,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分析:一般规定中另外两条均是设计、施工总体要求,因此没有进行分析。4.2地表排水4.2.1路基地表排水设施设计中,对于降雨的重现期: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取15年,其他等级公路应才采用10年。各类地表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排水流量的要求,沟顶应高出沟内设计水面0.2m以上。4.2.2路基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防治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4.2.3地表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养殖池。51 4.2.4边沟1边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汇水面积等确定。2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困难情况下,可减小至0.1%。3路堑边沟的水流,不应流经隧道排出。4边沟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进行防护。4.2.5截水沟1截水沟应根据地形条件及汇水面积等进行设置。挖方路基的堑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5m以外,并宜结合地形进行布设。填方路基上侧的路堤截水沟距填方坡脚的距离,不应小于2m。在多雨地区,视实际情况可设一道或多道截水沟。2截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设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3截水沟的水流应排至路界之外,不宜引入路堑边沟。4截水沟应进行防渗加固。4.2.6排水沟1将边沟、截水沟、取(弃)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时,应设置排水沟。2排水沟断面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3%,与其他排水设施的连接应顺畅。易受水流冲刷的排水沟应视实际情况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分析:在路基地表排水的多种形式中,土地整理工程常用的排水形式就是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对于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等形式比较少见,因此没有引用分析。4.3地下排水4.3.1进行地下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获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4.3.251 路基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暗沟(管)、渗沟、渗水隧洞、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4.3.3暗沟(管)1暗沟(管)用于排除泉水或地下水集中水流。2暗沟沟底的纵坡不宜小于1%,条件困难时亦不得小于0.5%,出水口处应加大纵坡,并应高出地表排水沟常水位0.2m以上。分析:地基的地下排水中有多种形式,但是除了暗沟(管)外其他形式都很少涉及,因此只对暗沟(管)进行了分析。分析:本规范中第5章是路基防护与支挡,第6章是路基拓宽改建,第7章是特殊路基,这些内容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应用很少,因此不做摘抄和分析。3.6《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程》(CJJ/T80-98)3.6.1标准简介本标准是为了统一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与施工而制定,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城市道路的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施工。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3.6.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分析:本标准1、2、3、5、6章都是具体的设计施工细节,与土地整理工程标准的研究相关不大,第4章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可以为土地整理工程标准研究所利用,因此只对第4章进行分析。4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4.0.5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具有半刚性的特性,其厚度不小于15cm。4.0.6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宜自上而下递减。4.0.7沥青面层与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层间结合应紧密牢固,并应喷撒透层沥青,其用量宜为0.8~1.0kg/m2。4.0.8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基层应采用砂砾或碎石类粗粒土,不应采用水泥、石灰类土壤固化剂稳定细粒土混合料,但可用于底基层。51 4.0.9对交通量较大的道路,应在面层与固化类混合料基层之间加铺连接层。分析:这些条目对田间道路工程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作出摘抄和选用。3.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3.7.1标准简介为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路建设的需要,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本规范涉及的标准规范较多,包括:《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JT/T203)等。3.7.2标准摘抄及研究分析分析:本规范第1章叙述的本规范的制定目的,使用范围,第2章与标准内容无关,对于土地整理工程而言,第5章接缝设计、第6章面层配筋设计、第7章材料组成要求及性质参数、第8章加铺层结构设计的内容在土地整理工程中都很少涉及,因此不对其进行分析。在此主要针对第3、4章内容进行摘抄分析。3设计依据3.0.6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当混凝土浇筑后90d内不开放交通时,可采用90d的弯拉强度。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3.0.6的规定。表3.0.6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5.05.04.54.0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6.06.05.55.03.0.7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3.0.7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51 表3.0.7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土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①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②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分析:以上两条都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提出的要求,分别是强度要求和路面厚度要求,其中3.0.6是国家强制性规定。此章中其余各条分别对可靠度等级、材料性能和尺寸、设计荷载提出要求,对于土地整理工程,道路要求比公路部门要求有所降低,通行车辆也没有交通部门的复杂,因此在此没有对这些条文进行摘抄和分析。4结构组合设计4.1.3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堤设计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床或上路床填料;未能达到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除采用上述填料措施外,还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1.4路基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的要求。多雨潮湿地区,对于高液限土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土,宜采用由轻型压实标准确定的压实度,并在含水量略大于其最佳含水量时压实。4.1.5岩石或填石路床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床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为100~500mm。4.2垫层4.2.1遇有下述情况时,需在层基下设置垫层:——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3.0.7)时,其差值应以垫层厚度补足;——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51 ——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可加设半刚性垫层。4.2.2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同宽,其最小厚度为150mm。4.2.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可采用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土。4.3基层4.3.2基层类型宜依照交通等级按表4.3.2选用。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表4.3.2适宜各交通等级的基层类型交通等级基层类型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基层重交通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等或轻交通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4.3.3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为低透水性细粒土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者承受特重或重交通的二级公路,宜采用排水基层。排水基层可选用多孔隙的开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沥青稳定碎石或碎石,其孔隙率约为20%。4.3.4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或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其厚度与行车道面层相同时,基层宽度宜与路基同宽。级配粒料基层的宽度也宜与路基同宽。4.3.5各类基层厚度和适宜范围见表4.3.5。表4.3.5各类基层厚度的适宜范围基层类型厚度适宜的范围(mm)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120~200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150~250沥青混凝土基层40~60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0~100级配粒料基层150~200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100~140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80~1004.4面层4.4.251 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路面结构下埋有地下设施,高填方、软土地基、填挖交界段的路基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应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其他面层类型可根据适用条件按表4.4.2选用。表4.4.2其他面层类型选择面层类型适用条件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高速公路沥青上面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或横缝设传力杆的普通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特重交通的高速公路碾压混凝土面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服务区停车场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标高受限制路段、收费站、混凝土加铺层和桥面铺装矩形或异形混凝土预制块面层服务区停车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桥头引道沉降未稳定段4.4.3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4.4.5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钢筋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5m。4.4.6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可参照表4.4.6所示参考范围并按4.4.9条规定计算确定。表4.4.6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交通等级特重重公路等级高速一级二级高速一级二级变异水平等级低中低中低中低中面层厚度(mm)≥260≥250≥240270~240260~230250~220交通等级中等轻公路等级二级三、四级三、四级三、四级变异水平等级高中高中高中面层厚度(mm)240~210230~200220~200≤230≤2204.5路肩4.5.2路肩铺面可选用水泥混凝土面层或沥青面层。51 4.6路面排水4.6.1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为1%~2%。路肩铺面的横向坡度值宜比行车道路面的横坡值大1%~2%。分析:对于第4章结构组合设计中并不是逐节进行的分析,而是剔除了关于设计详细要求的部分条目。4应用成果4.1田间道路等级的划分1田间道路根据服务面积与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干道是乡镇与村庄联系的道路,以通行汽车为主,是整个项目区道路网的骨干,联系着农村居民点和各乡镇,承担着项目区的主要客货运输。2)支道一般指村庄与村庄之间联系的道路,是村庄对外联系的通道,承担着运进农业生产资料、运出农产品的重任。3)田间道是指联系村庄与田块,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过程服务的道路。4)生产路是指联系田块,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2各级田间道路建设条件和建设标准。1)一般来说,农村干、支道相当于国家四级公路,因此在建设标准上可参照国家四级公路的要求。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2)田间道和生产路低于干道和支道的建设标准,因此其建设标准不超过相应国家四级公路的建设标准。51 4.2控制要素1田间道路设计中对服务水平没有相应的要求。2干道和支道的设计速度为20km/h,田间道和生产路的设计速度不高于20km/h。3干道和支道的净高应为4.50m,田间道和生产路净高不超过4.50m。4干道和支道及干、支道桥涵的设计荷载按公路-Ⅱ级荷载计算,当干道和支道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田间道和生产路的设计荷载不超过干道和支道的设计标准。车道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4-4-1:注:计算跨径为: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图4-4-1车道荷载1)公路-Ⅰ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以下规定选取: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180kN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K=360kN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上述计算得到的剪力效应值应乘以1.2的系数。2)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Ⅰ级车道荷载的0.75倍。51 4.3路线1一般规定1)路线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2)道路选线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在对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调查与勘查的基础上论证,确定路线方案。3)路线线位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的配合,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环境且同当地景观相协调。2路面宽度干道和支道车道宽度为3m,干道路面宽6~12m,高出地面0.7~1.0m;支道路面宽3~6m,高出地面0.5~0.7m。3路肩干道和支道当设置双车道时土路肩最小宽度为0.25m,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土路肩不小于0.25m。4道路纵坡1)干道和支道的最大纵坡为9%,田间道最大纵坡宜采取6%~8%。田间道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排除要求为准,一般宜取0.3%~0.4%,多雨地区宜取0.4%~0.5%。2)干道和支道的最小坡长为60m,当纵坡为9%时最大坡长300m。田间道和生产路的最小(大)坡长没有相应的要求。5竖曲线田间道路中干道和支道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0m。4.4路基1一般规定51 1)路基路面应根据道路功能、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滑的要求。2)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3)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响。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土地整理工程中道路设计洪水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3常用路基分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填石路基。4填方路基1)填料选择a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b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冰冻地区的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c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干道和支道路堤填料最小强度(CBR)上路堤为3%,下路堤为2%。d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e浸水路堤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应考虑震动液化的影响。f桥涵台背和挡土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宜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2)压实度路堤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上路堤应大于93%,下路堤应大于90%。3)细粒土作填料时,土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51 4)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当地质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4-4-1的规定值。表4-4-1路堤边坡坡率填料类别边坡坡率上部高度(H≤8m)下部高度(H≤12m)细粒土1:1.51:1.75粗粒土1:1.51:1.75巨粒土1:1.31:1.55挖方路堤1)土质路堑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4-4-2的规定值。表4-4-2土质路堑边坡坡率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2)岩石路堑岩石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边坡坡率可按表4-4-3确定。6填石路堤1)一般规定a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应用于路堤填筑。b用填石料修筑公路路堤,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断面设计、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保证填石路堤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具有可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c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51 表4-4-3岩质路堑边坡坡率边坡岩体类型风化程度边坡坡率H<15m15m≤H<30mⅠ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31:0.1~1:0.3弱风化1:0.1~1:0.41:0.3~1:0.5Ⅱ类未风化、微风化1:0.1~1:0.51:0.3~1:0.5弱风化1:0.3~1:0.51:0.5~1:0.75Ⅲ类未风化、微风化1:0.3~1:0.5 弱风化1:0.5~1:0.75 Ⅳ类弱风化1:0.5~1:1 弱风化1:0.75~1:1 注:1)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2)Ⅳ类强化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2)填石料的分类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按表4-4-4将填石料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软质岩石。表4-4-4岩石分类表岩石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601.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类;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岩类;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变质岩类中硬岩石30~60软质岩石5~30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类;3.云母片岩或千枚岩等变质岩类。3)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并符合表4-4-5~4-4-7的要求。表4-4-5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5≤8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表4-4-6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51 表4-4-7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1.5≤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4)填石路堤可采用与土质路堤相同的路堤断面型式,填石路堤的边坡坡率应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易风化岩石与软质岩石用作填料时,应按土质路堤边坡设计。在路堤基底良好时,填石路堤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4-4-8的规定值。表4-4-8填石路堤边坡坡率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m)边坡坡率全部高度上部高度下部高度上部下部硬质岩石208121:1.11:1.3中硬岩石208121:1.31:1.5软质岩石208121:1.51:1.757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设计1)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结构具有半刚性的特性,其厚度不小于15cm。2)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宜自上而下递减。3)沥青面层与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层间结合应紧密牢固,并应喷撒透层沥青,其用量宜为0.8~1.0kg/m2。8水泥混凝土路面对基层的要求1)土地整理工程中一般选择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混凝土预制块面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基层。2)基层的宽度应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时)或500mm(轨模式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式摊铺机施工时)。路肩采用混凝土面层,其厚度与行车道面层相同时,基层宽度宜与路基同宽。级配粒料基层的宽度也宜与路基同宽。3)各类基层厚度和适宜范围见表4-4-9。表4-4-9各类基层厚度的适宜范围基层类型厚度适宜的范围(mm)51 贫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基层120~200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150~250沥青混凝土基层40~60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0~100级配粒料基层150~200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100~140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80~1004.5路基排水1一般规定1)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区(段)的其他处治措施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2)排水困难地段,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设置隔离层等措施,使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2地表排水路基地表排水设施设计中,对于降雨的重现期采用10年。各类地表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排水流量的要求,沟顶应高出沟内设计水面0.2m以上。路基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置选择和处理,防治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地表排水沟管排放的水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养殖池。3地下排水进行地下排水设计前,应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获取有关水文地质参数。路基地下排水设施包括暗沟(管)、渗沟、渗水隧洞、渗井、仰斜式排水孔、检查疏通井等。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与地表排水设施相协调。4.6路面1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2干道和支道路面面层一般可选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51 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砂石路面。田间道和生产路可采用砂石路面、泥结碎石、素土路面等。3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性好的粗粒或各种稳定类粒料。4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4-6-1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表4-6-1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土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①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②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5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遇有下述情况时,需在层基下设置垫层:——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表4-6-1)时,其差值应以垫层厚度补足;——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可加设半刚性垫层。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同宽,其最小厚度为150mm。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可采用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土。6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面层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横向接缝的间距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混凝土面层一般为4~6m,面层板的长宽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于25m2;——碾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面层一般为6~10m;7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配筋混凝土面层所需的厚度51 不低于220mm。8路面排水行车道路面应设置双向或单向横坡,坡度为1%~2%。路肩铺面的横向坡度值宜比行车道路面的横坡值大1%~2%。4.7桥涵1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2土地整理工程中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不做相应规定。3桥涵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具体划分见下表:表4-7-1桥涵分类桥涵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k(m)特大桥L>1000Lk>150大桥100≤L≤100040≤Lk≤150中桥30<L<10020≤Lk<40小桥8≤L≤305≤Lk<20涵洞-Lk<5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4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5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设计等级,并不低于表4-7-2的规定。51 表4-7-2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设计安全等级桥涵结构一级特大桥、重要大桥二级大桥、中桥、重要小桥三级小桥、涵洞注:本表所列特大、大、中桥等系按单孔跨径确定,对多跨不等跨桥梁,以其中最大跨径为准;本表冠以“重要”的大桥和小桥,系指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国防公路上及城市附近交通繁忙公路上的桥梁。6桥涵孔径的确定桥涵孔径的设计必须保证设计洪水以内的各级洪水及流水、泥石流、漂流物等安全通过,并应考虑壅水、冲刷对上下游的影响,确保桥涵附近路堤的稳定。小桥、涵洞的孔径,应根据设计洪水流量、河床地质、河床和锥坡加固形式等条件确定。当小桥、涵洞的上游条件许可积水时,依暴雨径流计算的流量可考虑减少,但减少的流量不宜大于总流量的1/4。7桥涵净空1)桥面净空干道和支道上桥梁净空高度应为4.5m。2)桥下净空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设计数位计入壅水、浪高等)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度确定。当河流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漂浮物通过时,应按实际调查的数据,在计算水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酌留一定富余量,作为确定桥下净空的依据。对于有淤积的河流,桥下净空应适当增加。在不通航或无流放木筏河流上及通航河流的不通航桥孔内,桥下净空不应小于表4-7-3的规定。8田间道路工程中桥涵可以不设护栏或栏杆和安全带,小桥和涵洞可仅设缘石或栏杆。不设人行道的漫水桥和过水路面应设标杆或护栏。9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的设置不得侵人公路桥涵净空限界,不得妨害桥涵交通安全,并不得损害桥涵的构造和设施。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天然气输送管道离开离开小桥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51 50m。表4-7-3非通航河流桥下最小净空桥梁的部位高出计算水位(m)高出最高流冰面(m)梁底洪水期无大漂流物0.500.75洪水期有大漂流物1.50-有泥石流1.00-支承垫石顶面0.250.50拱脚0.250.25高压线跨河塔架的轴线与桥梁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一倍塔高。高压线与公路桥涵的交叉应符合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10桥上线形及桥头引道1)桥上及桥头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布设相互协调,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2)小桥涵引道的路肩高程,宜高出桥涵前壅水水位(不计浪高)0.5m以上。11构造要求1)桥涵的上、下部构造应视需要设置变形缝或伸缩缝,以减小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其他外力所产生的影响。2)小桥涵可在进、出口和桥涵所在范围内将河床整治和加固,必要时在进、出口处设置减冲、防冲设施。3)桥涵应有必要的通风、排水和防护做事及维修工作空间。4)桥梁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m。12桥面铺装、排水和防水层。1)桥面铺装的结构型式宜与所在位置的公路路面相协调。桥面铺装应有完整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圬工桥台背面及拱桥拱圈与填料间应设置防水层,并设盲沟排水。2)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面层(不含整平层和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内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100mm。51 4)桥面伸缩装置应保证能自由伸缩,并使车辆平稳通过。伸缩装置应具有良好的密水性和排水性,并应便于检查和清除沟槽的污物。13圬工桥涵对材料的要求1)石材、混凝土和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①石材强度等级:MU120、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②混凝土强度等级:C40、C35、C30、C25、C20、C15。③砂浆强度等级:M20、M15、M10、M7.5、M5。注:石材强度等级采用边长70mm的含水饱和的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MPa)表示。抗压强度取三块试件平均值。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定义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砂浆的强度等级采用边长70.7mm的标准立方体试件28d抗压强度(MPa)表示。抗压强度取三块试件平均值。2)公路圬工桥涵结构物所使用的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4-7-4的规定。表4-7-4圬工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结构物种类材料最低强度等级砌筑砂浆最低强度等级拱圈MU50石材C25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M10(大、中桥)M7.5(小桥涵) 大、中桥墩台及基础,轻型桥台MU40石材C25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 M7.5小桥涵墩台、基础MU30石材C20混凝土(现浇)C30混凝土(预制块) M514涵洞宜设计为无压力式的。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洞内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水位的净高应符合表4-7-5的规定。表4-7-5无压力式涵洞内顶点至最高流水面的净高涵洞类型涵洞进口净高(或内经)h(m)管涵拱涵矩形涵h≤3≥h/4≥h/4≥h/6h>3≥0.75m≥0.75m≥0.5m15涵洞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1)新建涵洞应采用无压力式涵洞;当涵前允许壅水时,可采用压力式或半压力式涵洞。51 2)无压力式圆管涵应根据地基土的密实程度,设置砂垫层、灰土垫层、砌石基础或混凝土基础;建于砂砾地基上的圆管涵,可不设基础,但应对接缝处和进出水口处的地基予以处理,以避免管节间发生不均匀沉降和接缝漏水。压力式和半压力式涵洞应设置基础,接缝应严密。3)涵洞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0.75m;涵洞长度大于15m但小于3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0m;涵洞长度大于30m且小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25m;涵洞长度大于60m时,其内径或净高不宜小于1.5m。4)涵洞进、出洞口及洞外进、排水工程的形式与尺寸,应使水流能顺利通过,并满足两侧附近路堤的稳定要求,且不应对附近环境造成不利影响。5)当有农田排灌需要,且路基填方较低时,可设置倒虹吸管。6)涵洞洞底纵坡不宜大于5%,圆管涵的纵坡不宜大于3%。洞底纵坡大于5%时,涵底宜每隔3~5m设置消能横隔墙或将基础做成阶梯形。洞底纵坡大于10%时,洞身及基础应分段做成阶梯形,前后两节涵洞盖板或拱圈的搭接高度不应小于其厚度的1/4。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N/㎜²或51 MPa计)表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我国采用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作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尺寸试件。用非标准尺寸的试件进行试验,其结果应乘以折算系数,换算成标准立方体强度:200mm*200mm*200mm的试件,折算系数为1.05;100mm*100mm*100mm的试件,折算系数取0.95。<规范>规定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在(20±2)℃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或水中中养护28d,依照标准实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  按照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普通混凝土划分为十四个等级,即: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影响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因素主要有水泥等级和水灰比、集料、龄期、养护温度和湿度等有关。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