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 MB
- 2022-05-11 18:29:16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学习中心:学号:93F29093023姓名:杨文元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指导教师:唐永虎2011年9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意见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姓名:杨文元学号:93F29093023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指导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1、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符合教学要求,作风严谨,踏实肯干,善于与他人合作。2、能独立阅读文献和调研,能较好地分析施工地质材料,有综合、收集和正确利用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设计、实验方案科学合理,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正确,结构设计合理、符合国家标准。4、设计中的设计用语准确,符合规范,图表完备、正确。5、因3#煤层对反射波的影响,使得15#煤层反射波发育较弱,应在技术上加以解决。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15#煤层反射波的发育较弱的技术对策1、利用不同的滑动因子进行单道平衡、多道平衡。2、采用窗口AGC技术提高15#煤层反射波部位的振幅值。3、针对15#煤层反射波部位做专门的精细处理等手段。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姓名唐永虎所在单位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指导时间2011.6至2011.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语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评阅结论:(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评阅时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论文作者(签字):杨文元日期:2011年9月25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摘要为查明W煤矿扩区A区煤层赋存情况和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以满足矿井建设、采区开采设计及安全生产的需要,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在实地踏勘和对已知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W煤矿扩区A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关键词:反射波、三维地震、三维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低(降)速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目录第一章目的任务·························································1第二章勘探区概况······················································2(一)勘探区范围·····················································2(二)位置与交通·····················································2(三)自然地理························································2第三章勘探区概况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3(一)地质概况························································3(二)地球物理特征··················································4第四章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方法及工程量···························5(一)技术难点及对策···············································5(二)观测系统的选择···············································6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试验工作························································11(四)三维地震线束的布置及工作量····························12(五)测量工作及精度要求·········································11第五章资料处理与资料解释··········································17(一)资料处理························································17(二)拟在该工程资料处理中采用的新技术···················20(三)资料解释························································24第六章主要技术措施及质量要求····································27(一)技术措施························································27(二)质量要求························································28第七章工程预算··························································30第八章主要报告成果····················································31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附图·······································································31结束语·····································································对应页码致谢·····································································对应页码参考文献·····································································对应页码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目的任务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的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如下:1.3#、15#煤层是本区三维地震需控制的主要煤层。2.查明勘探区长轴直径大于20米,短轴直径大于15米的陷落柱,其平面误差不大于25米。3.查明勘探区内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米的断点,查明断层在主要煤层中的性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要求断层平面摆动误差不大于25米4.查明、控制勘探区内3#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距为2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不大于1.5%。5.基本查明勘探区内15#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距为2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不大于1.5%。6.查明勘探区内主要煤层中褶幅大于5米的挠曲;基本查明煤层倾角大于15度的区段,其平面控制误差不大于25米。7.基本查明第四系厚度,误差不大于5米。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二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W煤矿扩区A区位于W矿区南丰勘探区内,W煤矿井田七六、七八采区西部,面积8.95km2,勘探位置由下列4个坐标点圈定:1、 X:4039862 Y:384050002、X:4040723 Y:384080003、X:4037310Y:384080004、X:4037310Y:38405000第二节位置与交通W煤矿扩区A区行政隶属山西省襄垣县管辖,太原至焦作的铁路及夏店至襄垣的公路均从勘探区北部通过,太原经长治至洛阳(国道208线)的公路穿越该区西部,襄垣至侯堡的公路穿越该区东部,区内南坡村、背里村等各村镇均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第三节自然地理勘探区属黄土丘陵地形,全区均由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勘探区地势平坦,无基岩出露。勘探区最高处标高+958.6米,最低处标高+874.1米,高差84.5米。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三章勘探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W矿区发育地层由老到新为:中奥陶统峰峰组: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有白云质灰岩、钙质泥岩及燧石,底部富含薄层状及脉状石膏。中石炭统本溪组:由铝土泥岩、灰色泥岩及少量砂岩组成,夹有1~2层薄层石灰岩及煤线,底部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上石炭统太原组: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和4层可采煤层组成。下二叠统山西组:亦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和1层煤层组成。二叠系石盒子组:底部偶含1~2层煤线;下部为杂色鲕状泥岩与黄绿色砂岩互层;中部以泥岩为主;上部以紫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上第三系:为红色砂质粘土及砂土,夹灰白色钙质结核层。第四系:红土层含钙质结核,接近底部有砾石层,上部黄土层灰黄色,含钙质结核。近代冲积层主要由砂、砂砾、卵石及泥土组成。二、构造本区构造较为简单,主要由一个向斜和背斜组成,走向基本为东西,地层倾角平缓。断裂构造较少。北部边界附近发育有较大的断层,分别是大黄庄正断层和小黄庄断层。本次勘探区地层倾角较小(倾角一般小于10°),断裂构造较少,地层小的波状起伏较发育,陷落柱有一定发育。三、煤层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为3#煤层、15#煤层。3#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中下部,煤层厚度大而稳定,是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也是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W煤矿扩区A区3#煤层标高+103~+475米,煤层厚度为4.25~6.05米,平均厚度为5.25米。15-3#煤层:位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下部,是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也是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层。W煤矿扩区A区15-3#煤层标高-25~+360米,煤层厚度为0.90~1.88米,平均厚度为1.37米。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一、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W煤矿扩区A区属黄土丘陵地形,全区均由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勘探区地势较平坦,部分地段有冲沟,无基岩出露。勘探工程最高处标高+958.6米,最低处标高+874.1米,高差84.5米。区内有存在规模较大的村庄和厂矿,对数据采集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区内交通较为便利,对地震施工较为有利。上部黄土层中的含钙质结核,以及较深的潜水位,对激发井成孔、以及激发层位的选取将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区内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1、第四系底界面反射波(TQ波)第四系与基岩相比,其密度和速度均有较大的差异,理论上第四系底界面能产生较强的反射波(TQ波)。2、煤层反射波由于煤层与围岩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因而具备产生反射波的条件。从矿方提供的资料来看,区内煤层较厚、层位稳定,全区可采煤层3#煤层和15#煤层可产生能量强、波形稳定、连续性好、全区发育的反射波(T3波和T15波)。我队于1982-1985年在长治--长子区(包括本次勘探区)进行了地震详查勘探,2005-2006年在司马矿和屯留矿进行过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所获成果时间剖面表明,区内主要煤层反射波能量强、波形稳定、连续性好(图3-1)。因此区内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综上所述,本区属于地震地质条件一般。图3-1煤层反射波在邻区时间剖面上的反映T15波T3波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四章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方法及工程量第一节技术难点及对策一、技术难点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及以上对地震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次地震勘探工作存在以下几大技术难点:1、施工区内村庄、厂矿等障碍物将影响地下地质资料采集的完整性。为了保证野外数据采集质量和剖面的连续性,首先对观测系统的设计要求较高;其次是增加了野外数据采集的难度,使施工效率大幅降低。2、该区为较典型的黄土覆盖区,潜水位较深,浅层激发条件复杂,面波干扰将会较严重。3、如何控制断层位置的平面摆动不大于15米和长轴直径大于20米,短轴直径大于15米的陷落柱且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5米。为本次观测系统设计及资料处理均应重点考虑的问题。4、受3#煤层屏蔽作用,15#煤层反射波的发育较弱。二、技术对策针对上述技术难点,我们在综合了大量理论计算成果及以往该区地震勘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实际的具体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应对方案。1、障碍物下资料采集的技术对策由于勘探区内及外围有多个村庄、厂矿以及其它障碍物,为保证障碍物下资料采集的完整性,根据各障碍物的规模,拟采用各种特殊观测系统予以弥补。在村庄的街道上、村民的院落里尽量铺设检波器,采用先铺设检波器,然后再利用动态GPS测量其坐标和高程,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在村庄内的空地进行放炮激发。具体观测系统将根据测量实测数据,由我队自行开发的微机现场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软件进行设计。2、面波干扰较严重的技术对策针对面波干扰较严重的问题,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拟采用的技术措施为,深井激发,并采用泥浆、水、砂土进行封孔,以增加高频的激发能量,同时减少激发干扰波的强度。3、提高分辨率的技术对策技术难点中的重点,即如何提高横向和垂向分辨率的问题。首先,为查明勘探区内煤层赋存情况和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需要提高垂向分辨率。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在保证时间剖面信噪比的基础上采用尽可能低的叠加次数(本次选用20次叠加)。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充分利用地震仪器的大动态范围、24位模数转换精度、提高时间采样密度、并采用全频带接收等手段。资料处理中,利用各种高分辨处理手段(如子波反褶积、频率吸收补偿等),对资料进行精细处理;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断层的平面摆动误差和陷落柱平面位置误差,需要提高水平方向的分辨率。本次三维观测系统的CDP网格密度设计为5m×10m,可以满足完成地质任务的需要。另外,在资料处理中提高叠加、偏移速度计算的精度,选好三维数据体一步法偏移的相关参数,以确保能较好控制地质体的真实位置。4、15#煤层反射波的发育较弱的技术对策利用不同的滑动因子进行单道平衡、多道平衡。采用窗口AGC技术提高15#煤层反射波部位的振幅值。针对15#煤层反射波部位做专门的精细处理等手段。第二节观测系统的选择一、三维观测系统类型的选择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是一种面积接收技术,其特点是利用炮点和检波点的灵活组合而获得分布均匀的地下反射点网格及所要求的覆盖次数。陆上三维地震勘探多采用线束状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到勘探区地形条件、目的层赋存深度、构造发育特征、反射波发育情况及仪器设备状况等。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资料,对区内钻孔3#煤层深度进行统计,3#煤层的埋深在400m~840m之间,平均埋深约620m。为此选择10线8炮制规则线束状的三维观测系统进行施工,满覆盖次数20次。这种观测系统在每一个CDP面元上各叠加道方向特性和炮检距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对地质体进行精确控制。二、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理论计算1、三维覆盖次数根据我们多年来的地震工作经验和我队在邻区取得的地震勘探成果,本次使用20次覆盖可以取得良好的三维地震数据,满足地质任务对信噪比的要求。2、面元边长根据面元边长的计算公式:面元边长=V/(4×Fmax×sinθ)根据甲方提供已知资料,结合地质任务,通过理论计算,确认CDP网格大小为5m×10m是合适的。3、空间采样间隔(道距)的选择:道距应为面元边长的2倍,该区设计CDP网格大小为5m×10m,因此选取道距为10m。经计算,该道距满足空间采样定理,不会产生空间假频,采集到的数据能真实地反映地震波场的分布和特征。4、最大炮检距Xmax根据经验,Xmax应近似等于或略小于主要目的层深度,综合考虑3#煤层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和15#煤层的埋藏深度,取其平均深度(620m)为本次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最大炮检距的允许值。5、镶边宽度为了使倾斜地层和断层正确偏移归位,必须考虑偏移孔径而扩大勘探范围。倾斜地层偏移孔径计算公式为:式中:Z为目的层最大深度,θ为地层倾角,MA为偏移孔径也即镶边宽度。为了保证取全资料,必须对镶边宽度进行认真的分析计算。根据招标文件钻孔资料,煤层走向基本呈EW向,倾角为5°左右。测区南部为一向斜,不需要镶边,需要镶边区域在测区的北部边界,其余适当留有一定的富余量即可。北部边界,按煤层埋深450m计算,镶边宽度应为40m。6、记录长度根据招标书要求,承诺记录长度为2.0s。三、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选取根据以上计算数据和地质任务要求,我们设计了多种观测系统。经多方案对比,最后选择单边下倾发炮的10线8炮观测方式作为本次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如图4-1所示。1、观测系统的主要参数横向覆盖次数:4次纵向覆盖次数:5次总覆盖次数:4×5=20次接收道数:10×50=500道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接收线距:40m图4-1观测系统示意图接收道距:10m偏移距:20m(具体由试验确定)横向炮点距:20m纵向炮排距:50mCDP网格:5m×10m横向最大炮检距:250m纵向最大炮检距:510m非纵最大炮检距:568m纵向每放1排炮向前移5道,横向上每一束线与前一束线重复观测5条检波线。经理论分析,该观测系统具有较宽的观测方位角和炮检距分布均匀的特点(图4-2)。分布均匀的炮检距,便于计算动校正速度和取得最好的叠加响应。而较宽的观测方位角,较有利于速度分析、多次波衰减、静校正求解,并且对地下采样的方向较均匀。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仪器因素仪器:法国SERCEL428数字地震仪采样间隔:1ms记录格式:SEG-D记录长度:2.0s检波器:SS-60检波器,主频率60Hz3、激发接收方式激发震源:炸药震源激发成孔方式:根据不同的浅表条件,采用人工钻机、轻便机械钻机相结合的方法成孔井深:10m~30m,(具体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药量:高爆速成型药柱1kg~3kg,(具体由试验结果确定)四、障碍物区施工方法障碍物区主要采用如下方法施工: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1、恢复性放炮对于某些较小障碍物不能放炮,但接收线允许通过时,采用恢复性放炮予以施工。原则上,丢失的炮点都采用恢复性炮点予以补齐,保证覆盖范围及覆盖次数达图4-2设计观测系统观测方位角和炮检距分布图到要求。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三维不规则观测系统针对本区村庄较大的特点,三维不规则观测系统施工方案初步拟定为两种。一是沿村庄周边地带布设炮点,同时在周边地带布设检波点予以接收;二是在村庄的两侧采用对称三维变观,即村东放炮,村西接收,然后对调。为保证上述观测系统对浅层信息观测的地质效果,在资料处理中,要重点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浅层信息加以保护,选择合适的时间切除量和宽滤波档,确保各目的层反射波的完整性。两种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布置原则是:(1)为保证特殊观测系统与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的施工资料镶嵌,要求其设计CMP面元共中心点与正常束状观测系统一致,为此村庄周边检波点及炮点布设应和线束观测系统点位重合。(2)应限制最大炮检距。为保证资料的有效性,最大炮检距一般限制在勘探目的层埋深以内。为此,对于较小村庄可在周边一次性布设检波点及炮点,一次完成施工。对于较大村庄则应划分为若干区块,分多次施工。(3)应保证区块内反射点不留空白,且大部份达到常规观测的覆盖次数。五、低(降)速带调查1、低(降)速带调查工作目的全区被第四系黄土覆盖。从已揭露厚度的情况看,黄土层质地松散,厚度变化大,波速较低。由于该低(降)速层的存在,一方面是使地震波到达地面的时间受影响而延长了,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反射波形状的畸变。如果在资料处理过程中,没有把低(降)速层的影响消除掉,必然会使地下构造形态受到歪曲。2、低(降)速带调查方法的确定为了掌握较准确的表、浅层速度模型,野外低速带调查工作计划采用钻孔统计、人工岩性描述、微测井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3、低(降)速带调查点的布置原则根据我们在邻区的工作经验,以及有关规范要求,低速带观测点按照1-2个/km2布设,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其它地段采用钻孔统计、人工岩性描述及初至折射法静校正进行补充。4、低(降)速带调查野外施工方法微测井:微测井井深按照生产过程中井深情况来确定,并且在低速层中要有四个控制点。分别在地面井口处、距井口50cm处以及距井口1m处放置3个检波器接收。井中每隔1米放置1至2枚雷管,按照从深到浅的顺序,依次引爆并由仪器接收、记录。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三节试验工作为了给野外采集提供合适的参数,在生产前要进行充分的试验工作。试验工作的重点以激发因素(井深、药量)为主,同时进行仪器因素、接收因素试验。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以及监视记录质量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井深、药量等进行试验,保证获得质量最佳的野外资料。首先通过对激发层位、激发药量、激发井深等的试验,以选取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激发因素。其次通过对检波器组合接收形式、观测系统参数和仪器因素的试验,以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参数。整个试验工作以激发因素试验为重点,严格按照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进行试验。1、试验地点的选择本区共设计试验点位7个,试验点S1位于测区西南部702钻孔处,S2试验点位于测区东南部南-56钻孔处,S3试验点位于测区中西部704钻孔处,S4试验点位于测区中部604钻孔处,试验点S5位于测区中部502钻孔处,S6试验点位于测区西北部7-4钻孔处,S7试验点位于测区东北部402钻孔处。2、激发因素试验井深试验:通过该项试验以确定该区最佳的激发层位和激发井深。在每个试验点首先采用药量2.0kg,选择井深10m、12m、14m、16m、18m、20m、22m、25m、30m进行试验。药量试验:采用最佳激发井深和激发层位,选择0.5Kg、1.0kg、1.5kg、2.5kg和3.0kg的不同药量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激发药量。3、接收因素试验偏移距试验:选择纵向偏移0m、20m和40m进行偏移距试验。4、仪器因素试验分别选用不同前放增益进行数据记录因素试验,同时对回放因素进行试验。5、观测系统参数试验通过该项试验,以检验上述初步选定的观测系统参数是否合理。第四节三维地震线束的布置及工作量一、三维地震线束的布置原则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的要求,三维地震勘探采用线束状观测系统时,线束方向一般宜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向。根据上述原则本区布线方向为南北。这样在倾向上(煤层底板标高变化大的方向上)能够以5米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较密的空间采样间隔,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煤层起伏变化的信息,可以较大地提高对地下地质体的控制精度和地质成果的可靠性。二、工程量按照上述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参数,本区共布置三维勘探线束16束,设计满覆盖面积为9.43km2,一次覆盖以上面积为11.15km2,施工面积为12.49km2,线束物理点8264个;另设计试验、低速带调查及备用工作量共计150个物理点,总计物理点8414个(表4-1、表4-2)。W煤矿扩区A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工程量统计表表4-1序号类别数量备注1线束数(束)162接收线(条)853接收点(个)313754激发线(条)2565总物理点(个)84146施工面积(km2)12.497一次覆盖面积(km2)11.158满覆盖面积(km2)9.439勘探区控制面积(km2)8.95W阳煤矿扩区A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线束工作量统计表表4-2序号线束名称物理点(个)线束长度(m)备注1第1束44832602第2束45633103第3束46433604第4束47234105第5束48034606第6束48835107第7束49635608第8束51236159第9束520371010第10束528376011第11束536381012第12束552391013第13束568401014第14束576406015第15束584411016第16束5844110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17小计82645896018试验物理点5019低速带调查物理点5020备用工作量5021合计841458965第五节测量工作及精度要求地震勘探的测量精度要求按《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执行。测量具体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系,高斯3°投影带。一、测量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1.投入的仪器设备本次测量拟投入加拿大Smart3100IS型单频接收机3台,南方公司灵锐S86型双频GPS(RTK)接收机3台/套(一拖二),尼康DTM-350全站仪1台(备用),戴尔笔记本电脑2台、惠普HPLaserjet1020打印机1台。对讲机7台。2.测量仪器的精度:1)GPS测量仪器的精度:静态测量:水平精度:5mm+1ppm。垂直精度:10mm+2ppm。动态测量:水平精度:2cm+1ppm。垂直精度:5cm+1ppm。2)DTM-350全站仪精度:测距精度:5mm+1ppm。测角精度:5秒。3.人员配置本次拟投入测量人员11人,其中工程师4人,技术骨干5人,技术工人2人。二、基础控制测量利用该区国家等级控制点来加密E级GPS控制网。E级GPS控制网使用Smart3100IS型单频接收机同步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5mm+1ppm,观测时间为50~60分钟,至少接收5颗以上卫星,仪器对中误差、天线高量测误差均不大于3mm,天线高量至毫米。E级GPS控制网基线解算和平差采用美国天宝TGOffice软件。基线解算结果其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均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的规定。平差时先在WGS-84系统中进行无约束平差,以确保GPS控制网本身的观测精度。其后在此基础上,固定起算点进行三维约束平差。最后得到北京54坐标成果。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定线测量本次施工采用GPS实时差分(RTK)方法进行测线的布设。1.基本控制点检核采用GPS实时差分(RTK)对测区基本控制点进行全面检核,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方可以利用。2.测线布设本区定线测量以基本控制点为依据。按测线设计要求,采用GPS实时相位差分RTK测量方法进行定位。其测线桩号以米为单位,并埋设固定标志。测线施测时,基准站仪器对中误差、天线高量测误差不大于3㎜,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不超过10㎞。观测的卫星数不少于5颗,卫星高度角大于13°,PDOP≤6。每日施工前或搬迁新的基准站至少复测1个以上测点。检核无误后才进行施工。复测点的检核限差为:△X≤0.3m、△Y≤0.3m、△H≤0.5m。每测完一条测线后及时画出详细测量班报图,供地震施工参考。在仪器无信号的情况下,用全站仪进行补测坐标和高程。遇到村庄等地表障碍物,部分测点按要求进行偏移,并实测坐标和高程。四、资料整理每天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将野外观测数据从手簿传入计算机。对外业所测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并将野外观测数据存盘、编号。对每条测线的复测点、进行归纳统计。测线成果经检核精度符合要求后,连同测量班报一起上交项目组。五、精度评定施工结束后,对全区测量成果作出质量评价,精度评定是以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来衡量。1.基本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指标如下:mx≤0.1m;my≤0.1m;mh≤0.2m。2.测点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指标如下:mx≤0.3m;my≤0.3m;mh≤0.3m。其计算公式如下:mx=SQRT(∑(△xi)2/2n)my=SQRT(∑(△yi)2/2n)mh=SQRT(∑(△hi)2/2n)mp=SQRT(mx2+my2)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xi=xi-xi′;△yi=yi-yi′;△hi=hi-hi′式中:mx为测点纵向中误差、my为测点横向中误差、mh为测点高程中误差、mP为测点点位中误差;xi为测点纵坐标、xi′为测点复测纵坐标;yi为测点横坐标、yi′为测点复测横坐标;hi为测点高程、hi′为测点复测高程、n为检测点总数。六、测量工作技术要求1、每个检波点、炮点均要实测其坐标和高程。2、每测定一条测线后应及时进行计算,并绘出标有明显地形地物的测量草图。3、每条线(检波线和炮线)的测量成果和测量草图必须在施工前交付给项目组。4、测量成果表和高程数据表应打印并装订成册。七、测量组提交的测量成果1、工程测量联测图(1:2000)2、GPS控制测量技术报告3、三维地震勘探测量技术报告4、三维地震勘探检波点测量成果资料其内容包括每个检波点的线号、桩号、大地坐标、高程等5、三维地震勘探炮点测量成果资料其内容包括每个炮点的线号、桩号、大地坐标、高程等6、三维地震勘探检查点测量成果资料上述成果分别以电子版和图纸、表格方式,并于野外施工结束后7日内提供。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五章资料处理与资料解释第一节资料处理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主要是查清落差≥5m的断层及长轴直径大于20米、短轴直径大于15米的陷落柱,因而地震资料处理要在保证较高信噪比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分辨率,做到高保真。处理方法及基本要求:1、考虑到地质目标及资料解释,在三维处理前拟定保证“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的措施及合理的流程。2、加强资料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并分阶段验收。3、做好基础工作,包括准确无误的三维数据体的初始化及编辑等预处理工作。4、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对层析静校正和绿山静校正做详细的对比研究,选取适合本区的静校正方法5、建立正确的地表模型,进行精细静校正。6、密点速度分析(100~150m),建立可靠的三维速度模型。7、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参数测试,包括初至切除、真振幅恢复、均衡、滤波、反褶积、叠加方法、偏移速度、补偿等测试。8、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对比工作。9、选择合适的去噪方法以提高信资料的噪比。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如图5-l所示该区资料处理的重点工作如下:一、预处理预处理主要是空间属性的建立及道编辑,是处理中非常关键的基础工作。如果各炮点,检波点位置不正确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地质成像。本区野外施工时要求及时检查炮点、检波点位置的正确性,资料处理时要采用线性动校正法进一步检查各炮点、检波点准确性,纠正检波点和炮点较大的位置偏差。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二、初至波折射静校正低、降速带的变化不仅造成旅行时间的变化,还会影响动校正精度及细小地质异常体的正确成像,降低分辨率。处理时除了用一次人工静校正之外还将用折射静校正进行对比,以期得到最佳处理效果。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显示解编基准面校正道头生成真振幅恢复插值去噪频谱整形滤波记带初至切除预速度分析预叠加剖面预叠加剩余静校正速度场图详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点位图覆盖次数图属性建立炮点、检波点坐标(X、Y、Z)、井深、表层速度反褶积反褶积测试DMO叠加剖面三维DMO叠加偏移剖面三维一步法偏移显示垂直剖面与时间切片标定偏移速度试验修改后的点位图一次静校正量图重定位与初至折射静校正CDP面元图形成共面元道集折射速度分析图5-1资料处理流程图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反褶积由于大地滤波作用,震源激发的尖脉冲经地层传播而被检波器记录下来的反射子波不是理想的脉冲,而是混合相位子波,也就是说由于大地滤波作用降低了时间分辨率。反褶积是提高时间分辨率的重要手段,处理时应进行多种反褶积方法进行测试对比,以提高反射波的频率、拓宽频带,消除激发、接收条件对地震波形影响、压制层间多次波。四、速度分析叠加速度不仅与地层倾角有关,还与炮检方位角,均方根速度有关。进行三维速度分析应与DMO即倾角时差校正同时进行。在速度分析过程中,还应做好三维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的迭代处理。五、DMO叠加及叠后一步法偏移DMO叠加可以实现叠前部分偏移,使反射波更好的聚焦成像;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后三维一步法偏移可以使反射波完全聚焦成像,达到真实反映地下构造的实际情况的目的。第二节拟在该工程资料处理中采用的新技术一、多道识别单道去除干扰波技术测区潜水位较深,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其面波、声波及倾斜的多次震荡干扰波可能较发育。能否去除这些干扰波对剖面品质及最终的地质成果有很大影响。采用我队工作站上最新从加拿大引进的多道识别单道去除干扰波的方法,在不损害有效波的前提下使干扰波得到很好的去除(图5-2)。二、声波初至炮点位置校正技术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声波初至与炮检距呈线性变化的特点,对炮点位置不准确的单炮进行校正。野外施工中,采用恢复性发炮临时变观的炮点,仪器班报上记录的炮点位置往往会有些偏差,利用声波初至炮点位置校正技术,即可很容易地把炮点校正到真实的位置上去(图5-3)。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图5-2去干扰前(左)、后(右)单炮对比图5-3炮点位置校正前(上)后(下)的单炮对比(以炮检距大小为序排列)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三、叠前时间偏移的对比工作叠前时间偏移较叠后时间偏移有许多优点:复杂构造断裂成像效果好,叠前共反射点道集可用于AVO及叠前反演,能得到更准确的均方根速度等。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时,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作为提高成像精度的手段,用于地震地质解释,可以更好的识别断层和陷落柱。在这方面发挥我们的优势,加强试验对比工作。四、属性提取处理及解释断层和陷落柱的解释是本项目的关键,常规剖面解释对于有效的识别小断层和陷落柱有一定困难,而使用地震属性解释断层和陷落柱是更好的手段,单一属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地质信息,因此我们采用多种属性联合解释的方式,综合各属性之长,快速有效的解释断层和陷落柱。1)方差体属性方差体技术是相邻地震道空间差异性的反映,地震波横向连续性越差,方差值越大,可反映出由断层、异常地质体而引起的突变异常点。2)相干体属性相干体反映了一定时窗范围内波形的相似程度,是根据波形的相似性,将三维反射数据体从其连续性转换到三维相干数据体的不连续性,突出了波形的不连续特征。相干技术是借助于数学方法突出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和陷落柱、反映地质异常特征的平面展布的一项技术。因此,三维相干体技术是识别断层、陷落柱及地层不连续变化现象的卓有成效的一种技术,通过沿层提取相干属性(如图5-4为晋城某区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沿层相干同样清晰的反映了本区的断裂特征,相干属性反映的结果与方差属性总体是相近的,在局部细节上二者存在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有时二者能形成互补,也就是在方差属性不能识别的地方,有时候相干能够识别,反之亦然。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图5-43煤层沿层相干属性断层、陷落柱解释结果叠合3)混沌(Chaos)属性混沌属性是反映局部构造的混沌情况,断层发育的地方,地震波性表现的较凌乱,而构造平坦、没有断裂的地方,地震波表现的非常有规律,该属性就是利用了这种特性来刻画断裂的发育情况,如图5-5,这个属性虽然反映的断裂细节不如前两种属性丰富,但是同样反映了该区的总体断裂特征,从而确认了对该区的总体断裂特征认识的正确性。通过以上几种属性的应用,可以看出这几种属性都清晰的刻画出了本区的断裂特征,方差体和相干体属性反映的断裂和陷落柱最丰富,其他几种次之,但是其他属性在某些细节上是方差体和相干体属性的补充,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掘了断层和陷落柱。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以沿层方差体和相干体属性为主,其他几种属性作为补充和参考来进行断层和陷落柱的解释。具体解释方法如下:首先对几种属性都能反映的大的断裂、陷落柱进行解释。然后解释在方差体和相干属性上能清晰反映的断裂和陷落柱,用其他属性进行验证和确认。最后解释在方差属性相干体上反映不明显,而在其他属性上反映明显的断层和陷落柱。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图5-53煤层混沌属性断层、陷落柱解释结果叠合第三节资料解释三维资料处理后得到一个三维数据体,由此数据体可以获取垂直时间剖面、水平切片等成果。解释将以垂直时间剖面为主,并用水平切片对垂直剖面解释的结果进行多角度解释。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如图5-6所示。一、资料解释原则可利用的资料要能够完整全面地反映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这就需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体进行观察、研究。因此,要注重垂直切片、时间水平切片、顺层切片、连井剖面、组合显示等不同的显示手段。具体要求如下:1、主要反射波地质属性的确定地震资料解释首要的步骤就是要确定主要目的层反射波的地质属性,其方法是通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地震地质层位,解析目的层反射波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的精细解释奠定基础。2、反射波的对比追踪反射波的对比追踪要遵循以下顺序进行,根据合成记录及联井剖面,先按一定网度建立主干剖面,主干剖面尽可能地过联井剖面,在主干剖面上对目的层反射波进行对比追踪,并完成层位的闭合,其次再对主干剖面网进行加密,一般加密至20m×20m,最后利用工作站层位自动追踪加密至5m×5m。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3、断点解释断点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也是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断点解释由粗到细,反复对比,解释进程应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释系统的缩放,多窗动态显示功能。解释不但要看正极性剖面,还要注意负极性剖面相位的变化,从而加强对小断点的可靠解释。4、断层组合及断层产状的空间闭合断层组合就是把性质相同,落差相近有一定延展规律的相邻断点组合起来。三维数据体控制点密,CDP网格内插后达到5m×5m,组合断层时能连续追踪断层的延展方向及长度,还能在屏幕上动态监视断层的延展方向及剖面断点特征的变化。方差体、相干体三维偏移数据体钻孔地质资料钻孔测井资料垂直时间剖面层位标定反射波对比、追踪断点追踪解释断层组合t0等时线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图5-6资料解释流程示意图水平切片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已知地质资料速度研究断层解释时,一般以垂直断层延展方向剖面为主,其它方向上也应呈有规律的变化,这就要在空间上对断层产状进行闭合,才能保证断层空间位置的正确性,断层的空间位置往往要经过两个方向上反复修改才能完成。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速度标定及成果图的制作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一)速度标定由于三维数据体己完成三维空间归位,每个钻孔处某界面的铅垂时间就相当于该界面在井口的回声时间,速度标定可采取利用各目的层的深度和回声时(t0值)直接计算得到单孔处的速度参数,利用多个钻孔的速度标定结果综合分析绘制时——深转换速度平面等值线图。(二)成果图的制作1、平面图的制作(1)第四系T0等时线图和等厚线平面图的制作直接由解释系统自动拾取对比解释好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中TQ波的t0值数据,绘制出等时线平面图;第四系等厚线平面图的制作方法是,首先根据野外测得的20m×40m检波点网格以及20m×100m的炮点网格处的高程值,在工作站上由绘图系统绘制出地表等高线图;然后再由解释系统自动拾取对比解释好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中TQ波的t0值数据,以及相应点的TQ波的速度值数据,经过时深转换之后,按照等高值不大于5米的间隔,绘制出第四系底界面等高线平面图;最后由绘图软件按照一定的网格,把上述两个等高值相减后,按照等高值不大于5米的间隔,绘制出第四系等厚线平面图。成图比例尺1:2000。(2)煤层T0等时线图和底板等高线图的制作直接由解释系统自动拾取对比解释好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中3#煤层、15#煤层反射波的t0值数据,绘制出相应的等时线平面图;由解释系统自动拾取对比解释好的三维偏移数据体中T3波、T15波的t0值数据,以及相应点T3波、T15波的速度值数据,转换为深度数据之后,再由解释软件经过内插、平滑以及网格化处理,按照等高值为2米的间隔,绘制出3#煤层、15#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成图比例尺1:2000。2、地震地质剖面图的制作地震地质剖面图是在各种平面图制作完成后制作的。其方法是把需要制作地震地质剖面图的剖面线的位置输入给解释系统,由解释系统在地表等高线图、第四系底界面等高线图和3#和15#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上,自动拾取该剖面线位置处相应层位的数据绘制而成。成图比例尺1:2000。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六章主要技术措施及质量要求第一节技术措施一、技术管理措施1、建立以生产队长、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质量领导小组和以优秀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首组成的项目组负责该项目的施工。2、施工期间要建立由项目负责人为组长、各班组长参加的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开展质量指导和监督活动,每束三维地震线束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研究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案。3、施工时依据甲、乙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的勘探设计进行施工,设计修改和变更时应以书面形式写明理由并与建设单位(甲方)共同审定后再行施工。4、施工期间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生产质量奖惩制度,调动广大职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各班组应落实各自的岗位责任并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并及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协调好工农关系,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5、实行操作员现场负责制,操作员要对月、周、日检以及每一张记录的质量直接负责,必须做到认真对待,细致分析,严肃自检,发现问题当场补改,保证野外数据采集质量。施工中切实体现仪器操作员在野外施工中现场指挥这一中心地位,以确保其对各班组的指挥调动权。6、施工前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中必须做到当日记录当日整理,把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到各班组并要求其加以改进,当天出现的问题不准在第二天乃至以后重复出现。施工前测量组要做好施放测线前的踏勘工作,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及时做好“三边”工作,施工结束后要有详细的施工情况总结。7、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求汽车驾驶员不违章行车,在电力线下打钻或激发时应采取措施或尽可能避开高压线。雷管、炸药严禁混装或同时存放。建全炸药、雷管的领取、退料制度。二、技术要求及措施1、项目组坚持每天到施工现场,协助操作员及时处理好现场出现的问题、保证无人为因素影响记录质量。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实施三级质量验收制度,操作员现场自检,项目组对当日记录进行验收,大队复评验收。3、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超前研究资料处理流程、处理参数和解释方法。对采集到的野外资料应及时送计算站处理并解释。4、仪器必须按规范要求取得合格的年检、月检、日检记录。日检必须在每日施工前现场录制。5、检波器严格按规定埋置,中心点必须对准桩号,因特殊情况,沿测线移动不大于lm,垂直测线移动不大于2m。施工时为了减少大风产生的微震干扰,检波器应采用挖坑埋置的方法。井深应符合要求,井位准确,炮点偏离设计的激发点位置不得超过lm。6、每个检波点、炮点均要实测其坐标和高程。7、利用微机现场资料处理系统,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现场处理,剖面不合格的整束测线重新采集。第二节质量要求一、质量标准整个工作严格执行下列规范、规程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MT/T897—2000)《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原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年发布。2、《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7年颁发。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2001年发布。4、《W煤矿扩区A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5、本工程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有关的质量要求。二、要求1、资料处理站的选择要报知甲方并征得甲方同意。2、处理资料时要求做叠前时间偏移的研究对比。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3、资料解释时,除用常规的解释技术外,要求应用地震层间属性(不少于4个)和层面属性(不少于4个)分别对陷落柱和断层进行对比解释。4、对下组煤15#煤层要进行特别目标处理,勘探成果中要明确特别处理方法及效果。5、勘探设计必须经乙方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经甲方审批认可。6、对于勘探区内村庄等障碍物采用变观系统时,炮线必须进村。7、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国家及各部委等有关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必须经乙方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经甲方审查认可。三、质量目标1、保证野外数据采集甲级记录点率不低于60%,合格记录点率不低于99%,丢炮率不大于5%。2、测量合格率要求达100%,优良级率不低于95%。测点相对误差不大于0.5米,高程误差不大于0.5米;一级测线位置误差不大于0.2米,高程误差不大于0.2米。3、时间剖面Ⅰ类剖面比例不低于75%,Ⅰ+Ⅱ类剖面比例100%,不出现Ⅲ类剖面。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八章主要报告成果1.按合同要求提交进度报告。2.全部勘探区原始数据(sgy格式)2套、地震成果数据光盘2套。3.野外原始班报记录、地震原始记录磁带(或硬盘)。4.按合同要求向甲方提交最终报告六套。5.报告成果包括:1)文字报告书(报告文字、附图均要求为非复印件)2)三维地震勘探实际材料图1:50003)三维地震工程测量联测图1:50004)TQ波TO等时平面图1:50005)T3波T0等时平面图1:50006)T15波T0等时平面图1:50007)第四系等厚线图1:50008)3#煤底板等高线图1:50009)15#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500010)地震地质剖面图11)联井地震地质剖面图12)与地震地质剖面对应的时间剖面图13)平面切片图14)其它报告所必须的图件设计附图W煤矿扩区A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图(1:5000)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结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通过对目的任务的确认和对勘探区地质情况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认使用本设计方案施工。通过对勘探区地质情况分析得知要解决以下技术难点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1、障碍物下资料采集的技术对策由于勘探区内及外围有多个村庄、厂矿以及其它障碍物,为保证障碍物下资料采集的完整性,根据各障碍物的规模,拟采用各种特殊观测系统予以弥补。在村庄的街道上、村民的院落里尽量铺设检波器,采用先铺设检波器,然后再利用动态GPS测量其坐标和高程,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在村庄内的空地进行放炮激发。具体观测系统将根据测量实测数据,由我队自行开发的微机现场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软件进行设计。2、面波干扰较严重的技术对策针对面波干扰较严重的问题,本次三维地震勘探拟采用的技术措施为,深井激发,并采用泥浆、水、砂土进行封孔,以增加高频的激发能量,同时减少激发干扰波的强度。3、提高分辨率的技术对策技术难点中的重点,即如何提高横向和垂向分辨率的问题。首先,为查明勘探区内煤层赋存情况和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需要提高垂向分辨率。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在保证时间剖面信噪比的基础上采用尽可能低的叠加次数(本次选用20次叠加)。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充分利用地震仪器的大动态范围、24位模数转换精度、提高时间采样密度、并采用全频带接收等手段。资料处理中,利用各种高分辨处理手段(如子波反褶积、频率吸收补偿等),对资料进行精细处理;其次,为了最大限度减小断层的平面摆动误差和陷落柱平面位置误差,需要提高水平方向的分辨率。本次三维观测系统的CDP网格密度设计为5m×10m,可以满足完成地质任务的需要。另外,在资料处理中提高叠加、偏移速度计算的精度,选好三维数据体一步法偏移的相关参数,以确保能较好控制地质体的真实位置。4、15#煤层反射波的发育较弱的技术对策我队将在我局专项科研经费的支持下开展专题研究,具体为:利用不同的滑动因子进行单道平衡、多道平衡。采用窗口AGC技术提高15#煤层反射波部位的振幅值。针对15#煤层反射波部位做专门的精细处理等手段。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谢辞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继续教育学院老师传授的知识,使本人有了完成设计所需求的知识积累,更得益于导师唐永虎老师从选题的确定、论文资料的收集、论文框架的确定、开题报告准备及论文初稿与定稿中对字句的斟酌倾注的大量心血,在此对导师唐永虎老师表示感谢!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在我工作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项目组全体人员。感谢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继续教育学院习期间给我传授诸多专业知识的地质系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国家计委关于重新审定颁布煤炭地质勘探收费标准的通知》[2]《国家计划委员会(1996)2853号文件》[3]肖建华,唐德林等.地震勘探法探测陷落柱及小构造的有关理论问题.中国煤田地质,1999(4)[4]《地震勘探原理》3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3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勘探设计院长述职报告与勤工俭学学生辞职报告合集
- 勘探设计院长述职报告与勤工助学部部长辞职报告合集
- 勘探设计院长述职报告与勘测院院长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合集
- 温州地下水勘探设计书
- 道路勘探设计》课程设计--某二级公路设计
- 勘探设计院院长工作总结精选
- 2018年3月述职报告:勘探设计院长的述职报告范文
- 勘探设计院长述职报告与勤工俭学的学生的优秀辞职报告合集
- 勘探设计院院长工作总结
- 毕业设计(论文)-高松矿田1-6矿体1540中段升级勘探设计
- 老挝xx公司铁矿勘探设计说明书
- 公路规划和勘探设计新技术集成化研究
- 道路勘探设计第1讲绪论
- 道路勘探设计
- 道路勘探设计第15讲选线
- 县红山铅锌矿床勘探设计及预期储量报告
- 《矿床勘探设计》PPT课件
- xx年勘探设计院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