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50 KB
  • 2022-05-11 18:33:46 发布

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企标102)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XXXXXX(国际标准分类号,可选)XXX(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XXXX-2003(可选)Q/GDW国家电力公司企业标准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ProvisionalTechnicalCodeforDesignof75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报批稿)2003-04-xx发布2003-04-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 Q/GDW-102-2003目次前言Ⅱ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35路径46气象条件47导线和地线58绝缘子和金具79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710导线布置1011杆塔型式1112杆塔荷载1113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414附属设施17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规定用词说明19附录B(资料性附录)750kV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20附录C(资料性附录)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21I Q/GDW-102-2003前言《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规定)用于规定我国交流750kV架空送电线路的主要设计技术原则。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在我国为新的电压等级,本暂行技术规定提出的技术原则基于工程前期科研结论及参考国内外超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现有设计运行经验确定,其适用性仍有待今后工程设计和工程投运后的实践检验,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加以完善。本暂行技术规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编制。本暂行技术规定针对750kV架空送电线路的特点,重点规定了750kV架空送电线路导线选型、绝缘配合和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等技术要求。750kV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的规定。本暂行技术规定对于行业标准DL/T5092-1999中部分不适用于750kV线路的条目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行业标准DL/T5092-1999中其他与电压等级基本无关的条文,如杆塔材料、杆塔结构设计基本规定、杆塔结构、基础、附录B、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等不再列入本规定,有关内容可按原标准执行。本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本规定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本规定主要起草人:李勇伟、朱永平、杨林、徐晓东、杨崇儒、谢元、薛更新、齐忠堂、李喜来、苗桂良、施柳武、张芳杰、吴锡全本规定解释权属国家电网公司。I Q/GDW-102—2003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暂行技术规定1范围本暂行技术规定提出了交流750kV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原则,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数据,适用于新建交流75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3.1术语3.1.1架空送电线路overheadtransmissionline用绝缘子和杆塔将导线架设于地面上的电力线路。3.1.2弱电线路telecommunicationline泛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3.1.3重冰区heavyiceaccretionarea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地区。3.1.4稀有覆冰rareiceaccretion历史上确实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史频率曲线的严重覆冰。21 Q/GDW-102—20033.1.5耐张段section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3.1.6居民区residentialarea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3.1.7非居民区non-residentialarea居民区以外地区均属非居民区。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未遇房屋或房屋稀少的地区,亦属非居民区。3.1.8交通困难地区theareawherecannotbereachedbyvehicle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3.1.9间隙electricalclearance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3.1.10对地距离groundclearance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3.1.11保护角shieldingangle通过地线的垂直平面与通过地线和雷击时受保护导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3.2定义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As—构件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fc—导线最大弧垂,m;H—海拔高度,m;K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21 Q/GDW-102—2003Ka—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k—海拔修正因子;L—档距,m;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LS—单片绝缘子的有效泄漏距离,cm;m—气压修正指数;n—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nH—高海拔下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P—实际状态下的气压,Pa;P0—标准状态下的气压,Pa;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T—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拉断力,N;TR—盘型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Un—系统标称电压,kV;Us—操作过电压,kV;W0—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βc—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λ—泄漏比距,cm/kV;μs—构件的体型系数,m2;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形系数;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1总则4.121 Q/GDW-102—2003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应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4.2架空送电线路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4.3在架空送电线路设计中,除应按本技术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有关规定的要求。当本技术规定与现行标准不一致时,以本技术规定为准。4.4编写本规定条款时所使用的助动词见附录A。1路径5.1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地质遥感等新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交通条件、运行和施工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5.2路径选择应尽量避开重冰区、不良地质区、原始森林区以及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并应考虑与临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的相互影响。5.3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所的进出线,应根据厂、所总体布置统一规划。对规划中的两个及以上回路线路,在路径狭窄的地段可采用同杆塔架设。5.4耐张段长度一般不大于30km。如运行、施工条件许可,耐张段长度可适当延长。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小。2气象条件6.1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并参考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数理统计重现期风速按50年考虑,其它要素按30年考虑。6.2确定最大设计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作样本,并采用极值Ⅰ型分布作为概率统计分析模型。统计风速离地高度为20m。6.3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应按最大风速统计值选取。山区送电线路的最大设计风速,一般应通过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对气象台、站资料加以推算,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选用。计算导、地线的张力、荷载以及杆塔荷载时,最大设计风速不宜低于30m/s。6.4按重冰区设计的线路,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6.5送电线路位于河岸、湖岸、高峰以及山谷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最大设计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6.6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如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之内,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21 Q/GDW-102—20031导线和地线7.1导线截面除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外,还要按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条件进行校验,另外还要根据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经济分析。在不同海拔高度下,满足电晕效应的子导线直径如表1所示。表1各种海拔和分裂方式下的最小子导线直径(mm)海拔高度(m)子导线根数100020003000625.5027.0028.50530.2031.90-436.90--7.2距送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80%时间,80%置信度,频率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如表2所示。表2无线电干扰限值(dB)标称电压(kV)750限值55~587.3距送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15m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限值如表3所示。表3可听噪声限值(dB(A))标称电压(kV)750限值55~587.4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7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或经试验决定;环境气温采用最高气温月的最高平均气温;风速采用0.5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0.1W/cm2。7.5导线和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地线的安全系数宜大于导线的安全系数。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公式(1)计算Tmax≤Tp/Kc(1)式中: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Tp—导、地线的拉断力,N;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可降低10%。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拉断力的60%21 Q/GDW-102—2003。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拉断力的66%。7.6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线、5%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镀锌钢绞线可采用+400℃。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条件决定。当采用镀锌钢绞线或5%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时,标称截面不应小于70mm2。7.7导地线防振措施应按下列条件设计:a)铝钢截面比不小于4.29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4的要求。表4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情况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拉断力的百分数)%防振措施钢芯铝绞线镀锌钢绞线档距不超过500m的开阔地区1612不需要档距不超过500m的非开阔地区1818不需要档距不超过120m1818不需要不论档距大小22-护线条不论档距大小2525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b)对7.7a)以外的导、地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分裂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7.8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如无资料,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10-4;钢芯铝绞线可采用表5所列数值。表5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铝钢截面比塑性伸长7.71~7.914×10-4~5×10-45.05~6.163×10-4~4×10-44.29~4.383×10-4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采用降温法补偿,如采用上列塑性伸长值时,镀锌钢绞线可采用降低温度10℃;钢芯铝绞线可采用表6所列数值。21 Q/GDW-102—2003表6钢芯铝绞线降温值铝钢截面比降温值(℃)7.71~7.9120~255.05~6.1615~204.29~4.38151绝缘子和金具8.1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7所列数值。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7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情况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盘型绝缘子合成绝缘子安全系数2.73.01.81.5盘型绝缘子尚应在正常运行的常年荷载下满足安全系数不小于4.0的要求。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K1应按公式(2)计算K1=TR/T(2)式中:TR—盘型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kN。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最低温度月的最低平均气温。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第12.3条取值。8.2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等效的防腐措施。8.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值:最大使用荷载情况2.5断线、断联情况1.58.4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8.5地线绝缘时不宜使用单联单片盘型悬式绝缘子串。2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9.1750kV线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9.2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不应少于表8的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可取表8中同样的数值。21 Q/GDW-102—2003表8满足各种过电压时的悬垂绝缘子串最少片数标称电压(kV)750单片绝缘子的高度(mm)170绝缘子片数(片)329.3750kV送电线路的防污绝缘设计,应依照审定的污秽分区图划定的污秽等级,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结果进行。绝缘子片数的确定可采用泄漏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当采用泄漏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通过公式(3)确定。污秽等级标准分级见附录B。                       (3)式中:n—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λ—泄漏比距,cm/kV;Un—系统标称电压,kV;LS—单片绝缘子的有效泄漏距离,cm。9.4耐张绝缘子串的自洁性能较好,在同一污区,其泄漏比距可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适当减少。9.5在海拔高度为1000~3500m的地区,绝缘子的片数应进行修正,修正办法可按公式(4)确定。(4)式中:nH—高海拔下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P及P0—实际及标准状态下的气压,Pa;m—气压修正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各种绝缘子的m值见表9。表9各种绝缘子的m值绝缘子型式普通型双伞防污型三伞防污型m0.650.380.319.6在海拔不超过1000m的地区,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间隙,在相应风偏条件下,不应小于表10所列数值。表10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750雷电过电压4.20(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0.80配合)操作过电压3.42/4.65(边相I串/中相V型串)工频电压2.28/2.47(边相I串/中相V型串)21 Q/GDW-102—20039.7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Ka可按公式(5)确定。(5)式中:k—海拔修正因子;H—海拔高度,m;工频、雷电电压修正因子k=1.0;操作过电压修正因子k=2.73-0.00153Us(1130kV<Us≤1558kV);k=1.0(Us≤1130kV);k=0.3(Us>1558kV);Us—操作过电压,kV。9.8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地区,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不应小于表11所列数值。表11带电部分对杆塔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标称电压(kV)750校验间隙(m)4.00/4.40(边相I串/中相V型串)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50cm。校验带电作业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m/s。9.9750kV送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负荷的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特点、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因素,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750kV送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9.10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750kV线路不宜大于15°。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在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的距离,应按公式(6)校验(计算条件为:气温+15℃,无风)S≥0.012L+1(6)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L—档距,m。9.11所有杆塔均应接地。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12所列数值。21 Q/GDW-102—2003表12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Ω·m)100及以下100以上至500500以上至10001000以上至20002000以上工频接地电阻(Ω)10152025301)注:1)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Ω·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Ω时,可采用6~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9.12通过耕地的送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9.13采用绝缘地线时,应限制地线上的感应电压和电流,并选用可靠的地线间隙,以保证绝缘地线的安全运行。对绝缘地线长期通电的接地引线和接地装置,必需校验其热稳定和人身安全的防护措施。1导线布置10.1导线的线间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a)对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公式(7)计算D=0.4Lk+U/110+0.65(7)式中: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Un—系统标称电压,kV;fc—导线最大弧垂,m。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采用附录C所列数值。b)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7)计算结果的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垂直线间距离不宜小于表13所列数值。表13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m)标称电压(kV)750垂直线间距离(m)12.5c)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宜按公式(8)计算(8)式中: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10.2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不宜小于表14所列数值。21 Q/GDW-102—2003表14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m)标称电压(kV)750设计冰厚10mm2.0设计冰厚15mm3.0在重冰区,导线应采用水平排列。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数值,不宜小于3.5m。10.3750kV电力网中,长度超过100km的送电线路均应换位。1杆塔型式11.1杆塔选型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同时也应兼顾运行、施工和制造等其他因素。11.2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11.3在走廊清理费用比较高及走廊较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排列的杆塔。在重冰区地带宜采用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杆塔。11.4一般直线杆塔如需要带转角,在不增加塔头尺寸时不宜大于5°。为降低工程造价,应积极采用悬垂转角塔,转角度数一般不大于20°。2杆塔荷载12.1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12.2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b)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c)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12.3直线型杆塔(含悬垂转角杆塔)断线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断导线情况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对平地、丘陵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不小于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15%、20%及25%。b)地线不平衡张力情况任意一根地线有不平衡张力,导线未断、无冰、无风。地线的不平衡张力,应按照表15的规定确定。表15地线不平衡张力与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值%拉线铁塔自立式铁塔405021 Q/GDW-102—200312.4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a)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两相导线(终端塔应考虑作用有一相或两相断线张力的不利情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b)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无冰、无风。c)断线情况时,所有的导线和地线的张力,均应分别取最大使用张力的70%及80%。12.5重冰区线路各类杆塔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时的导线及地线张力,应按覆冰不小于正常覆冰荷载的50%、无风和气温为-5℃的条件,由计算确定。各类杆塔的断线数目应与非重冰区的规定相同;同时,尚应验算导线及地线同时存在有不均匀脱冰情况的各种荷载组合。12.6各类杆塔的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12.7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a)直线型(含悬垂转角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发生的荷载;2)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导线及地线的锚线张力。b)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1)导线及地线荷载。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2)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c)安装荷载计算,应计及下列因素:1)安装人员及其携带的工具等附加重力荷载;2)导线及地线的初伸长补偿、施工误差及过牵引等产生的影响;3)牵引或提升导线及地线时对杆塔的冲击作用。12.8双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12.9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12.10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12.11外壁的坡度小于2%的圆锥形构件和圆筒形钢管构件,应计及风激横向振动的效应,必要时宜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12.12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公式(9)和公式(10)计算Wx=α·W0·μz·μsc·βc·d·Lp·sin2θ(9)W0=V2/1600(10)21 Q/GDW-102—2003式中: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kN;α—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准风速,按照表15的规定确定;βc—线路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仅用于计算作用于杆塔上的导线及地线风荷载,按表16的规定确定;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确定,当基准高度不是10m时,应作相应换算;μsc—导线或地线的体形系数,线径小于17mm或覆冰时(不论线径大小)应取μsc=1.2;线径大于或等于17mm时,μsc取1.1;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m;Lp—杆塔的水平档距,m;θ—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W0—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应根据基准高度的风速V,m/s,按公式(10)计算。表16风压不均匀系数α和导地线风载调整系数βc风速V(m/s)V≤10V=1520≤V<3030≤V<35V≥35α计算杆塔荷载1.01.00.850.750.7验算杆塔电气间隙1.00.750.610.610.61βc计算杆塔荷载1.001.001.101.201.30注:对跳线等档距较小者的计算,α宜取1.0;12.13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公式(11)计算Ws=W0·μz·μs·βz·As(11)式中: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kN;μs、As—分别为构件的体型系数和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体形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确定;β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对杆塔本身,当杆塔全高不超过60m时,应按照表17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60m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不应小于1.6。对基础,当杆塔全高不超过50m时,应取1.0;全高超过50m时,应取1.3。21 Q/GDW-102—2003表17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βz(用于杆塔本身)杆塔全高H(m)2030405060βz单柱拉线杆塔1.01.41.61.71.8其他杆塔1.01.251.351.501.60注:1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2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4~6。12.14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公式(12)计算WI=W0·μz·AI(12)式中: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kN;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m2。12.15直线型杆塔计算应考虑与线路方向成0°、45°(或60°)及90°的三种最大风速的风向;对一般耐张型杆塔可只计算90°一个方向;对终端杆塔可只计算0°方向;对耐张杆塔转角度数较小时宜考虑与线条荷载张力相反的风向;对特殊杆塔宜考虑最不利风向。1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13.1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无风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计算。计算上述距离,可不考虑由于电流、太阳辐射等引起的弧垂增大,但应计及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送电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交叉时,如交叉档距超过200m,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70℃计算。13.2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8所列数值。表18导线对地面最小距离(m)标称电压(kV)地区750备注居民区19.5非居民区15.5(13.7)分别对应农业耕作区和人烟稀少的非农业耕作区交通困难地区11.0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19所列数值。21 Q/GDW-102—2003表19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净空距离(m)标称电压(kV)线路经过地区750步行可以到达的山坡11.0步行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8.513.3送电线路跨越非长期住人的建筑物或临近民房时,房屋所在位置离地1m高处最大未畸变场强不应超过4kV/m。13.4送电线路不应跨越长期住人的建筑物以及屋顶为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物。对耐火屋顶的建筑物,如需跨越时应与有关方面协商或取得当地政府同意。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不应小于表20所列数值。表20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750垂直距离(m)11.5送电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21所列数值。表21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净空距离标称电压(kV)750距离(m)11.0无风情况下,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表22所列数值。表22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标称电压(kV)750距离(m)6.513.5送电线路通过林区,宜采用加高杆塔跨越林木不砍通道的方案。当跨越时,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表23所列数值。当砍伐通道时,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线路宽度加林区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2倍。通道附近超过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个别树木应砍伐。表23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750垂直距离(m)8.5送电线路通过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不小于表24。表24导线与树木之间的净空距离标称电压(kV)750净空距离(m)8.521 Q/GDW-102—2003送电线路通过果树、经济作物林或城市灌木林不应砍伐通道。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以及街道行道树木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表25所列数值。表25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城市绿化灌木及街道树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标称电压(kV)750垂直距离(m)8.513.6送电线路跨越弱电线路时,其交叉角应符合表26的要求。表26送电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弱电线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交叉角≥45°≥30°不限制13.7750kV线路与甲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厂房、甲类物品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13.8750kV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应符合表27的要求。21 Q/GDW-102—2003表27送电线路与铁路、公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要求项目垂直距离(m)水平距离(m)铁路至轨顶标轨19.5杆塔外缘至轨道中心交叉:30平行:最高塔高加3m窄轨18.5电气轨21.5至承力索或接触线7(10)公路至路面19.5杆塔外缘至路基边缘开阔地区交叉:10平行:最高塔高路径受限制地区10(高速公路20)电车道至路面21.5杆塔外缘至路基边缘开阔地区交叉:10平行:最高塔高至承力索或接触线7(10)路径受限制地区10通航河流至五年一遇洪水位11.5边导线至斜坡上缘(线路与拉纤小路平行)最高塔高至最高航行水位桅顶8.0不通航河流百年一遇洪水位8.0冬季至冰面15.5弱电线至被跨越物12.0与边导线间开阔地区最高塔高(平行)路径受限制地区(最大风偏情况下)10(平行)电力线至被跨越物7(12)与边导线间开阔地区最高塔高路径受限制地区(最大风偏情况下)16特殊管道至管道任何部分9.5边导线至管、索道任何部分开阔地区最高塔高索道至索道顶部8.5路径受限制地区(最大风偏情况下)管道9.5索道顶部8.5索道底部11至供人行走的索道底部11.0注:垂直距离中,括号内的数值用于跨杆(塔)顶。1附属设施14.1新建送电线路在交通困难地区设保线站,其维护半径可取40~50km,如沿线交通方便或该地区已有生产运行机构,也可不设保线站。保线站应配备必要的备品、检修材料、维护检修工器具以及交通工具等。14.2杆塔上的固定标志,应符合下列原则规定:21 Q/GDW-102—2003a)所有杆塔均应标明杆塔号;b)所有耐张型杆塔、分支杆塔、换位杆塔和换位杆塔前后各一基杆塔上,均应有明显的相位标志;c)在多回路杆塔上或在同一走廊内的平行线路的杆塔上,均应标明每一线路的名称或代号;d)高杆塔应按航空部门的规定装设航行障碍标志。14.3新建送电线路宜根据现有运行条件配备适当的通信设施。21 Q/GDW-102—2003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规定用词说明A1表示对规定要严格遵从,不允许偏离规定要求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A2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A3表示在规定范围内允许稍有选择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必”。A4表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的用词正面词采用“能”;反面词采用“不能”。21 Q/GDW-102—2003附录B(资料性附录)表B.1高压架空线路污秽分级标准污秽等级污湿润特征盐密(mg/cm2)线路泄露比距(cm/kV)0大气清洁地区及离海岸盐场50km以上无明显污染地区0.03≤1.50(1.60)Ⅰ大气轻度污染地区,工业区和人口低密集区,离海岸盐场10-5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干燥少雾(含毛毛雨)或雨量较多时>0.03~0.061.50~1.87(1.60~2.00)Ⅱ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10km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含毛毛雨)但雨量较少时>0.06~0.101.87~2.34(2.00~2.50)Ⅲ大气污染较严重地区,重雾和重盐碱地区,近海岸盐场1-3km地区,工业与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离化学污源和炉烟污秽300m-1500m的较严重污秽地区>0.10~0.252.34~3.00(2.50~3.20)Ⅳ大气特别严重污染地区,离海岸盐场1km以内,离化学污源和炉烟污秽300m以内的地区>0.25~0.353.00~3.56(3.20~3.80)注:泄露比距计算时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800kV;上表括号内数字为按标称电压计算的值。21 Q/GDW-102—2003附录C(资料性附录)表C.1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水平线间距离(m)13.514.014.515.0档距(m)500600700800注:表中数值不适用于覆冰厚度15mm及以上的地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