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7.21 KB
- 2022-05-11 18:29:10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五节平面线形设计¢一、平曲线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一)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二)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设计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40km/h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平面线形要素最小值。跳转到第一页
(三)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1.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方向的尽头更要注意。°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跳转到第一页
(三)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1.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在下坡方向的尽头更要注意。°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2.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四)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跳转到第一页
°(五)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公路的任何线形是行驶的时间均不宜短于3s,以使驾驶操作不显的过分紧张。°(1)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9s9s行程;°(2)平曲线极限最小长度为6s6s行程。°(3)偏角小于7°时的平曲线最小长度:V7VLsL=×6×=11.7=147°3.6ααα¢式中:α——公路偏角,当α<2°时,按α=2°计算。跳转到第一页
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一)基本型¢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形。¢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跳转到第一页
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一)基本型¢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的线形。¢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1::11。¢计算方法:¢由平曲线长度L=αR+Ls¢按1:1:1设计时,L=3Ls,则3Ls=αR+Ls¢故αLs=R2跳转到第一页
¢(二)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JD1α<2V1α2JD2跳转到第一页
¢(二)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条件:跳转到第一页
¢(二)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条件:¢(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与A宜相等。当采12用不同的参数时,A与A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12小于1.5为宜。¢(2)在S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是行驶力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A+A12l≤(m)40¢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跳转到第一页
¢(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R12=1~R31¢式中:R——大圆半径(m);1¢R——小圆半径(m)。2跳转到第一页
(三)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跳转到第一页
(三)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适用条件:¢(1)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R2≤A≤R22¢式中:A——回旋线参数;¢R——小圆半径(m)。2¢(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R20.2≤≤0.8下列界限之内:R1跳转到第一页
¢(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D0.003≤≤0.03R2¢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跳转到第一页
(四)凸型¢在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定。跳转到第一页
(五)复合型¢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A:A=1:1.521¢复台型回旋线除了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的地方外一般很少使用,多出现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线形设计中。跳转到第一页
(六)C型¢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其连接处的曲率为0,也就是R=∞,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线中间直线长度为0。¢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C型曲线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适用条件:同卵形曲线。跳转到第一页
¢例:平原区某公路有两个交点间距为407.54m,JD=K7+231.38,偏角α=12°24′20″(左偏),半11径R=1200m;JD为右偏,α=15°32′50″,122R=1000m。2¢要求:按S型曲线计算Ls、Ls长度,并计算两曲线12主点里程桩号。JD1α1T1LL21T2α2JD2跳转到第一页
¢例:平原区某公路有两个交点间距为407.54m,JD=K7+231.38,偏角α=12°24′20″(左偏),半11径R=1200m;JD为右偏,α=15°32′50″,122R=1000m。2¢要求:按S型曲线计算Ls、Ls长度,并计算两曲线12主点里程桩号。¢解:(1)计算确定缓和曲线长度Ls、Ls:12¢令两曲线的切线长相当,则取T=407.54/2=203.77m1¢按各线形要素长度1:1:1计算Ls:1¢Ls=αR/2=12.2420×π/180×1200/2=129.91m1¢取Ls=130m1¢则经计算得,T=195.48m<407.54/2=203.77m1跳转到第一页
¢203.77-195.48=8.29m,即T计算值偏短。1¢切线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的增减有近似1/2的关系,¢L=130+2×8.29=146.58m,取Ls=140m。S11¢则计算得,T=200.49m1¢T=407.54-T=407.54-200.49=207.05m21¢按1:1:1计算Ls:2¢Ls=αR/2=15.3250×PI/180×1000/2=135.68m2¢计算切线长T得,T=204.45m22¢207.05-204.45=2.60m¢取Ls=135.68+2×2.60=140.88m2¢计算得,T=207.055m2¢207.05-207.055=-0.005m¢取Ls=140.88-2×0.005=140.87m2跳转到第一页
¢JD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1¢R1=1200mLs1=140mα1=12°24′20″¢T=200.49mL=399.82mE=7.75mJ=1.15m1111¢JD=K7+231.381¢ZH=K7+030.891¢HY=K7+170.891¢QZ=K7+230.801¢YH=K7+290.711¢HZ=K7+430.711跳转到第一页
JD里程桩号计算:2¢JD=JD+交点间距-J211¢=HZ1+曲线间直线长度+T2JD1α1LZXT1ZH2LL21HZ1T2α2JD2¢JD=JD+407.54-J=7231.38+407.54-1.15211¢=K7+637.77跳转到第一页
JD里程桩号计算:2¢JD=K7+637.772¢R2=1000mLs1=140.87mα2=15°32′50″¢JD曲线要素及主点里程桩号计算2¢T=207.05mL=412.22mE=10.11mJ=1.88m2222¢JD=K7+637.772¢ZH=K7+430.722¢HY=K7+571.592¢QZ=K7+636.832¢YH=K7+702.072¢HZ=K7+842.942跳转到第一页
作业:¢平原区某公路有两个交点间距为371.82m,JD=K15+385.63,偏角α=20°19′52″(右11偏),半径R=700m,JD为右偏,12α=17°05′32″,R=850m,试按S型曲线计算22L、L长度,并计算两曲线主点里程桩号。S1S2跳转到第一页
附:非对称缓和曲线计算方法¢公路平面线形基本要素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个要素构成的。¢《规范》规定,基本型也可使用非对称的缓和曲线,以适应周围地形地物。¢(一)计算原理¢缓和曲线采用的线型一般为回旋线,其性质满足r·l=C(常量)。公路设计中定义该常量C为回旋线参数A,且A2=R·Ls。这样当圆曲线半径R和缓和曲线长度Ls确定时,参数A就是定值,圆曲线的内移值p,也就是定值。跳转到第一页
非对称缓和曲线计算原理OβLsβ2β2β2Ls1RLs2αLs1跳转到第一页
(二)采用的测设方法¢平移圆心法:平移圆心使圆曲线到两条切线的距离分别等于两个内移值,这样设计的平曲线位置相对于切线是不对称的。¢调整缓和曲线参数法:保持圆心位置不变而通过调整缓和曲线参数A值来实现非对称缓和曲线设计。跳转到第一页
(二)采用的测设方法CαT1¢1.平移圆心法DTE2T1=q1+AD+DCAp1q1pB2LsR11β1T=q+BE+ECβ2Rq221Ls2OO’AD=(R+p)/tan(π−α)=−(R+p)/tanα11DC=(R+p)/sin(π−α)=(R+p)/sinα22T=q−(R+p)/tanα+(R+p)/sinα1112T=q−(R+p)/tanα+(R+p)/sinα2221LsLs12L=(α−β−β)R+Ls+Ls=αR++121222跳转到第一页
2.调整缓和曲线参数法¢按缓和曲线平均插入圆曲线原则设计:OβLsβ2βα-2β2α-2ββ22Ls1RLs2αLs1跳转到第一页
¢(1)计算原理¢设第一缓和曲线长度为Ls,第二缓和曲线长度为1Ls,且L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
- 道路平面设计
- 3_第三章_道路平面设计
-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1
-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2
-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规范方案.doc
- 交通土建工程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上).ppt
- 道路勘测设计 教学课件 作者 张向东 第三章 道路平面设计.ppt
- 浅谈市政道路道路平面设计.doc
- 道路平面设计.ppt
- 道路勘测 第三章 道路平面设计课件.ppt
-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课件.ppt
-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课件.ppt
- 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ppt
- 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pptx
- 《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ppt
- 第六章-城市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ppt
- 第2章道路平面设计ppt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