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50 KB
  • 2022-05-11 18:30:04 发布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7.8.doc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安岳县东环线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该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地形图及规划初步方案资料;(2)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地勘资料;(3)现状调查和现场踏勘所收集的资料等。(4)建设主管部门对方案的批复意见。(5)建设主管部门对初设的批复意见。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相关内容的执行情况安岳县龙台发展区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7月8日对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涉及本道路工程的批复意见及设计对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如下:3主要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4沿线自然地理概况(摘)4.1地理位置安岳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边陲,幅员面积2689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为主。安岳东邻大足74公里,南连内江76公里,西接资阳110公里,北靠遂宁70公里,到成都166公里,到重庆174公里,是古成渝道上的陆路交通要冲。东环线道路区域内现状有国道319线,以及多条乡镇联系道路,其中国道319线为沥青路面,乡道主要为泥结碎路面,路面状况一般,这些道路为本项目工程的建设提供了进场便利条件。4.2工程场地概况拟建安岳县东环线道路工程位于拟建安岳县北环线东段道路与国道319道路之间,该线路北端起、于安岳县工业园长龙村7社(北环线东段道路),向南延伸,途经斗篷坡、王家湾、金银坡、五根柏树坡、鸡公山至国道319道路终止。场地环境情况:拟建道路位于安岳县北环线东段道路与国道319道路之间的浅丘沟谷地段,场地主要以种植地为主,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薯、蔬菜等,局部地段种有柠檬等经济作物,拟建道路场地及场地附近未见污染源,环境状况良好。拟建道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属三级(简单场地),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拟建道路位于安岳县北环线东段道路与国道319道路之间,沿线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较大。根据勘探孔测量成果知,拟建道路沿线各勘探孔口绝对高程在282.76~338.21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约55m,沿线地貌属剥蚀残丘沟谷与斜坡组合。经勘察,拟建场地内未发现有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分布,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简单。4.3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所在区域属涪江水系的琼江流域岳阳河片区,暴雨区划的第三区,洪水由暴雨形成。区内仅发育地表片流和股流,多源近流短。4.3.1地表水拟建场地地表水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鱼)塘、居民生活用水等,除(鱼)塘外水量不大,对拟建道路无实质影响,但由于该类型的地表水对上层滞水的影响较大,建议在路基施工前,应对地表水进行疏排。4.3.2地下水 据水文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显示:勘探期间为枯水期,通过勘探该拟建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细粒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基岩层中的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垂直渗透补给,一般埋藏较浅,无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埋深约1.88~4.52m,对应高程约280.82~309.65m;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层中,受基岩层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延伸方向等影响,埋藏深度变化较大,且无统一地下水位面,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及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影响。由于基岩裂隙水附存于砂质泥岩强风化带及裂隙中,其透水性、富水性差,水量贫乏。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走访调查表明:场地地下水年变化幅度在1.0~2.0m左右.4.4地层岩性结构根据工程地质调查、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CJJ37-90)中相关规定对本场地拟建道路路基土进行分类。在钻探深度范围内,道路沿线路基土自地表向下可依次分为:第四系全新统(Q4pd)种植土、第四系全新统沼泽相沉积(Q4h)有机质高液限粘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Q4dl)细粒土层、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砂质泥岩,其中对坡积细粒土层根据其性质状态分为两个亚层,基岩层根据风化程度又分为两个亚层。4.5结论(1)本次勘察工作系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严格实施,所获得的勘察成果资料,可作为本次施工图设计的工程地质依据。(2)沿线未发现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如滨沟、防空洞及临空面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区域地质相对稳定,属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地基,区域稳定性较好,建筑场地地基稳定性一般,适宜拟建市政道路的建设。(3)沿线特殊岩土为有机质高液限黏土、填筑土,其分布和岩性特征业已查明。(4)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业已查明,相对比较简单,有利于市政公路建设。(5)安岳县辖区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道路沿线场地分类属Ⅱ类,无可液化土层和巨厚软土层分布,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性场地。(6)道路沿线出现的有机质高液限黏土易于处理,场地和路基以及路堑、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较好,适宜道路工程的建设。(7)道路沿线地下水、地表水及场地土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无分解类腐蚀和无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8)沿线有机质高液限黏土属Ⅰ级松土,沿线低液限黏土(可塑)属Ⅱ级普通土,沿线低液限黏土(硬塑)属Ⅲ级硬土,沿线砂质泥岩属Ⅳ级软石。(9)设计施工时应对道路沿线的地表水、上层滞水采取必要的疏排措施。场地地下水年水位变化为1.0~2.0m左右。(10)在施工时,应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对出现的地质异常现象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以上工程场地概况,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结论四部分内容摘自安岳县华轩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安岳县东环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设计概要5.1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我院于2011年4月与安岳县龙台发展区管理委员会签定的设计合同后,立即组建项目设计组,开始设计工作。设计人员于2011年5月~6月多次到现场踏勘并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工程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了技术、经济方面的详细比较。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最终确定设计方案。2011年6月14日收到建设业主的方案审查意见。项目设计组在充分吸取方案审查意见的基础上,对本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方案比选,根据相关规范进行了初步设计并提交了正式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7月8日我院根据安岳县龙台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关于东环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对初步设计做进一步深化,并进行施工图设计。5.2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设计内容本次设计的道路为安岳县东环线,它是联系工业园区南北走向的主要交通干道,为城市主干道Ⅱ级。 工程位于安岳县龙台发展区,起点与拟建北环线东段相接,经长龙村、烽火村,跨越石桥溪河,终点与现状319国道相接。其东侧约400~500m处为在建的内遂高速,西侧约2.5km为已建柠香路。道路全长约2.07km,本次实施的道路路幅标准宽度为46m,双向六车道。其中,道路工程长约2.04Km,桥涵工程(1座),长(垂直于道路方向)约70m。本次施工图文件主要包括:道路工程(含交通、绿化)及结构、排水及照明工程,共两册,本册为道路及交通工程。5.3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根据建设业主意见,本工程不采用分期建设,一并实施道路的主体工程。由于道路本身的重要区位以及对推动园区开发的重要意义,工程建设时间较紧。在考虑现有施工水平和施工条件的情况下,计划本工程建设工期为十二个月,建议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2012年8月竣工。由于建设工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最终建设时间需与建设方协商确定。5.4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Ⅱ级(2)设计车速:50km/h(3)路面设计荷载:道路路面荷载采用标准轴载BZZ-100(4)桥涵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Ⅰ级;人群荷载:4.0KN/m2(5)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7度构造设防(6)设计基准年限:交通量设计年限为20年;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8)道路主要设计指标项目名称规范规定值设计采用值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Ⅱ级城市主干道Ⅱ级计算行车速度(Km/h)50、4050平曲线最小半径(m)70500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圆曲线大于500时可不设缓和曲线平曲线最小长度(m)70497.66圆曲线最小长度(m)35497.66凸曲线最小半径(m)400170.22凹曲线最小半径(m)45041.337最大纵坡(%)2.5(设非机动车道推荐值)1.95最小纵坡(%)0.31.45坡段最小长度(m)110839.44停车视距(m)40405.5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5.5.1平面设计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根据最新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意见,道路线形与规划线形一致。道路起点与北环线相交,终点与现状319国道相接。在道路靠近终点位置加入转向曲线(半径为5000m),使道路与319国道相交点向东侧偏移,避免与石桥溪桥桥台相接。调整后的道路终点与城东片区的路网顺畅对接,道路长2069.731m。本次施工图设计起点对应于东环线桩号K0+040,起点坐标X-32217.836,Y-538278.306,设计高程H=296.718m;设计终点桩号K2+609.731,坐标X-30381.522,Y-537417.674,设计高程H=296.300m,线路长2029.731m,共设置一个平曲线,圆曲线半径5000m。5.5.2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及主要控制点路线纵断面按照城市主干道Ⅱ级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h,全路段共设变坡点3个,最大纵坡1.95%,最小纵坡1.45%,最短坡长839.44m,凸曲线最小半径5000m,凹曲线最小半径1200m。5.5.3横断面设计根据建设部门相关意见,横断面采用双向六车道+2非机动车道,不设中央分隔带,结合规划,本次实施横断面具体路幅分配为: 7.0m(人行道,含3.5m绿化带)+0.25m(路缘带)+3.75m(非机动车道)+0.5m(路缘带)+3×3.75m(车行道)+0.5m(双黄线)+3×3.75m(车行道)+0.5m(路缘带)+3.75m(非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7.0m(人行道,含3.5m绿化带)=46.0m道路横坡:车行道向外1.5%,人行道向内2.0%。道路超高、加宽:根据规范要求,对于圆曲线半径小于300m的平曲线应进行超高设计,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的平曲线应进行加宽设计。根据规范,本大路不未设置道路超高及加宽。5.6平交口设计5.6.1平交口分类本次设计的东环线为城市主干道Ⅱ级,全线共有9个交叉口,根据相交道路的性质与交叉口形式不同,将交叉口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十字交叉口类型有三种,分别为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主干道与支路相交。主干道与主干道相交交叉口为第一类型,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交叉口为第二类型,这两种类型由信号灯控制,为全互通交叉口;主干道与支路相交为第三类型,不允许支路的直行及左转;T形交叉口有一种,为主干道与支路相交,不允许支路的直行及左转。根据建设部门意见,支路待后期实施,道路只预留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交叉口。5.6.2平交口渠化措施通过明确交叉口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通行权和通行规则,从而降低冲突交通流的相互干扰,实现时间、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发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设计将第一、第二类型交叉口(TP1、TP3、TP5交叉口、TP7右侧交叉口、K2+069.731交叉口)的进口和出口段进行拓宽,增加一条左转待行车道,拓宽长度为50m,宽度为3.5m,渐变段长30m。其余类型交叉口的进口段和出口段均不进行拓宽。5.7路基设计5.7.1路基设计一般原则(1)路基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采用边坡坡率。(2)由于道路两侧均为开发用地,为避免工程浪费,除个别地质条件差的路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外,其余路基稳定路段均不采取工程防护。(3)路基防护工程尽量采用当地材料,以减少工程造价。根据道路两侧地块的性质,道路K1+575~K1+657道路左侧为临时河道改造,填边坡为永久边坡,采用等级较高的支护形式,不允许侵占;其余路段道路两侧均为工业用地及附属开发用地,挖填方边坡为临时边坡,采用临时支护形式,在地块开发时,在不影响道路路基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对临时挖填方边坡进行回填或削坡。5.7.2一般路基1)地表处理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对路堤作稳定性分析,并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0%。2)填方边坡全线路堤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符合填料要求的土石填筑,路堤填筑高度小于8m时,边坡坡度采用1:1.5,当填筑高度大于8m时,则在其高度8m处设置2.0m的边坡平台,平台以上边坡坡度采用1:1.5,以下边坡坡度采用1:1.75。当地面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由于本段道路填方边坡均为临时边坡且多为填石路堤,因此只在地势低洼且周边排水向路基排放时设置排水沟,同时在水田或鱼塘路段应在坡脚2m外设置拦水埂,并对坡脚采用石料码砌。3)挖方边坡为更好的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性,本次设计道路挖方段采用分段放坡的形式,每级边坡坡高10米,中间设2.0米宽平台。根据两侧地块用地性质,两侧地块均要进行开发,挖方边坡全部为临时边坡。10m以下土质边坡坡率采用1::075,岩质 边坡坡率采用1:0.5,10m~20m边坡坡率采用1:0.75,20m~30m边坡坡率采用1:0.75,高于30m部分边坡坡率采用1:1,挖方边坡坡顶土层部分坡率均采用1:1.5,采用圆弧与现状地面连接。根据地形情况,坡口5m外设置截水沟,顺地势接入道路雨水管道,通过市政管线排出。5.7.3石桥溪临时河道改造填方边坡道路K1+560~K1+680道路左侧为临时河道改造,根据该处地块性质,为填方边坡为永久性边坡。边坡采用花格护坡的形式进行支护,并在花格坡面培种植土,种植本地灌木。具体设置方式详见路基防护设计图。5.7.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1)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处理。2)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碎石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并视地面陡度及高差酌情于路床附近位置增设土工格栅以消减路肩填挖间的差异沉降变形。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如纵向或横向渗沟。5.7.5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设计当填方高度小于1.5m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0~80cm)填料或表土应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小于4%,可采取挖翻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或碎石方式进行处理,考虑道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5%。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应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路基。5.7.6填石路堤设计根据地勘报告,挖方多为岩石。结合工程地质实际情况,填方坡高大于8m的填方路堤,路面结构层以下1.5m范围内路基(路床—上路堤)采用土质填料,1.5m以下采用填石路堤;坡高2~8m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填石路堤或土质路堤,当土质路堤填方坡高大于4m时应设置土工格栅;坡高小于2m时,采用土质路堤。填料应符合以下规定:①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强风化石料、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②路堤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5.7.7高填方路基及斜坡路基设计对于路堤高度大于12m的土质路堤为避免路堤自身不均匀沉降致使路面开裂,需在路面底面以下铺设3层土工格栅。在斜坡路堤处,当地面横坡陡于1:2.5且边坡高度大于8m时,需在路面底面以下铺设3层土工格栅;过高时,按每8m设3层土工格栅,个别工点可视需要在路堤中下部铺设3层土工格栅。纵横向填挖交界处,地表坡度陡于1:2.5且沟谷填方高度大于8m时,需在路面底面下铺设3层土工格栅,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4.0m。纵向过渡段在填筑交界处路面下均设置横向渗沟。5.7.8堰塘及沟谷路段路基设计路线穿越堰塘(水塘及鱼塘)及顺沟谷而行时,一般应对所侵占的堰塘先作围堰抽水清淤或放水疏干后进行清淤处理。当为填方堰塘路堤时,一般于迎水面一侧选用透水性较好的砂卵砾石或砂岩片石按放缓边坡填筑至堰塘设计(或最高)水位以上0.5m,其外侧采用实体护坡方式防护。当为挖方堰塘路堑时,可根据路基占用面积大小决定是否全部征用该堰塘,当所占面积>总面积的1/3时,按全部征用考虑,否则应设置堰塘堤埂和实体护坡隔水带进行防护处理。沿沟谷路段的路堤,通过访问、调查历史最高洪水位或沟谷汇水面积计算等方式确定设计水位,设计处理与堰塘路段的路堤基本一致,护坡道宽度≥2.0m。根据全线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探资料,全段鱼塘有一个、水田分布较多。本次路基采用挖淤换填和重压块片石挤淤相结合的处理措施。当淤泥土层厚度为小于2m时,采用挖淤换填的浅层处治方法,首先疏干地表水,清除淤泥后换填砂性材料或碎石土,然后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当淤泥土层厚度为2m~4m时,应先清淤后抛石挤淤处理,清淤的深度不应小于2m,再采取重压块片石挤淤处治。先疏干地表水,清除2~3m的淤泥土层,再重压入片石,直至稳定,铺筑过渡垫层,然后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当地表处于低洼段或临河、塘(道路侵占小部分塘,塘全部放水困难)采取直接抛石挤淤处理,抛石稳定后铺筑过渡垫层,然后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 5.7.9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设计原则和处治方案根据全线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探资料,全段的不良地质及特殊路基主要有:软弱地基等。软弱路基为本项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分布于丘间谷地中的低~高液限粘土、粉土,勘察中通过钻孔、手摇钻及槽探等手段,查明段内软基一般厚1.0~3m,局部达3~5m,容许承载力0.07~0.12MPa,具有高压缩性、高孔隙比、高含水量等特征,呈极软塑~硬塑状。由于排水不畅,土基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填筑路堤高度达到或超过极限高度时,易因工后残余沉降过大,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或路基失稳,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处理原则是:软弱土层厚度为2~4m的填方路堤,主要采取抛石挤淤;软弱土层厚度为0~2m的填方路堤,主要采取换填或换填加片石盲沟;当软弱土层厚度为0~2m时,换填施工时排水困难的情况,采取抛石挤淤处理。5.8路面设计本工程道路面层采用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等级为重交通。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小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北京市政院编制的“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路面结构:上面层:改性沥青砼AC-13C厚4cm下面层:改性沥青砼AC-20C(含抗车辙剂)厚6cm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7cm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水泥含量5.5%)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30cm(水泥含量4%)5.9公交及人行系统5.9.1公交停车港由于东环线道路沿线主要为工业用地及附属用地为主,考虑到行人出行的便捷性,在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的交叉口出口段设置公交停车港,间距为500~800m。公交停车港采用港湾式,站台长度20m,宽度4.0m,减速段长度40m,加速段长度60m,绿化隔离带宽1.5m。道路沿线一共布置了4组公交停车港,其中首尾两处公交停车港布置在道路实施范围之外,建议远期在修建东环线南北延伸段时,对公交停车港进行统一布置。5.9.2人行过街设施道路起点与北环线相接,终点位于319国道相交,由于道路两侧的地块开发尚未成熟,沿线的人流量较小,近期人行过街主要通过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解决;远期根据需要增设人行过街地道或人行天桥。5.9.3人行道道路人行道设计为面层采用彩色人行道方块300×300×50(mm),其下设3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及100mm厚C10混凝土垫层。路缘石采用C30混凝土预制,尺寸为150×480×1000(mm)。路边石采用机制C20混凝土预制,其尺寸为120×200×1000(mm),花带石采用机制C20混凝土预制,其尺寸为150×200×1000(mm)。路缘石、路边石预制长度直道上为1m,弯道上为0.5m。5.9.4无障碍设计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进行无障碍设计。(1)盲道·人行道盲道砖采用与周边人行道面砖相同的材料,其强度不小于Mu30号,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板一致。·人行道盲道宽0.6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0.6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m提示盲道。(2)残疾人通道·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 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5.10绿化设计5.10.1设计原则1、乔木下的地被,不必过密栽植,以不露土为原则,待其逐渐形成自然群落。2、灌木丛植时应按设计选取规格一致的植株,开花灌木等花科植物应选择颜色统一的品种,栽植间隔与密度一致。3、本册施工图绿化设计为道路常规绿化,主要控制绿化位置和方式,在实施绿化工程时应请有设计资质的绿化单位做细化设计,并报建设业主、相关绿化主管部门以及我院同意后方可实施。5.10.2绿化范围本工程道路绿化范围包括人行道绿化带、植树,石桥溪桥临时河道改造填方坡面绿化,交叉口绿化、停车港隔离带绿化等,绿化的具体设计详人行道和绿化平面布置图。5.10.3施工准备工作1、种植施工前应对种植池进行清洁,并处理底土标高,造型完成后的地形起伏应平缓而自然。2、在种植前应对基地土壤条件进行检查,在一些重要种植区域为确保种植环境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3、对于种植土及回填土,应添加迟效性肥料,在重要节点位置及植物密度较大的地方,应加入腐殖质土壤。5.10.4苗木要求1、工程苗木应具备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冠形完整、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枝干、根系造成机械损伤的,应在伤处截枝截根,以防病菌感染。2、乔木类苗木:具主轴的应有主干枝、主枝分布均匀,干径在10cm以上;作行道树的阔叶乔木分枝高度应相对一致,具有3-5个主枝,干径不小于4cm,分枝点高不小于2.5m;针叶乔木则应具主轴,有主梢。3、灌木类苗木:丛生型灌木要求灌丛丰满、主侧枝分布均匀、主枝数不少于5枝,至少有3枝以上灌高达到规定标准;匍匐型灌木要求至少有3枝以上主枝达到规定标准长度;蔓生苗木、应分枝均匀、主条数5枝以上、主条径1.0cm以上;单干型灌木要求具主干、分枝均匀,基径在2.0cm以上;绿篱用灌木要求灌丛丰满、分枝均匀、干下部枝叶无光秃,树龄2年以上。所有单株地被灌木都应达到规格。4、藤木类苗木:小藤木分枝不少于2枝,主蔓径在0.3cm以上;大藤木分枝不少于3枝,主蔓径在1.0cm以上.5、单株栽植观赏的孤植树应选取树形优美,个体观赏价值高的植株。5.10.5种植要求1、种植土必须质地疏松,保水保肥力好。栽种前应整理场地,清除碎石瓦砾,如有条件可进行土壤消毒。种植土壤厚度:乔木土层厚度不少于80cm,灌木不小于40cm,地被不少于30cm。2、常绿乔木应带土球栽植、土球直径应为基径的6-8倍,土球厚度应为土球直径的三分之二以上。3、干径大于30cm以上的大树定植后应搭支架支撑。4、组团或成林栽植的植物应三五成丛,错落栽植,且应留出一定生长间距以供持续生长。绿化栽植应注意最佳视觉观赏面。5、灌木植为绿篱或花带时应密植。5.10.6植物养护一般情况维修期为一到两年,每周进行一次巡视及保养,植物保养包括必要的浇水、残叶清除、栽培、修剪、伤口治愈、病虫害防治、喷保护剂、对死亡植株的替换、对倾斜植物的扶植等工作。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一些植物会生长不良或褪色,可在现场工程师同意下把植物旋转到一个好的角度或替换植物。5.11乡道接顺现状东环线周边乡道主要为泥结碎石路面,乡道路网自成体系。道路修建后,应对受道路影响的周边乡道进行接顺。乡道接顺共计3处,分别位于道路K0+070右侧,K0+098左侧,K0+580~728右侧,3段长共计181m,宽度为3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结构。乡道接顺路面结构为: 泥结碎石路面厚150mm手摆片石厚200mm6施工注意事项6.1路基施工6.1.1一般规定(1)路基施工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2)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填料强度和粒径应符合表1的规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表1填料应用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路堤上路床(0~0.30)8100下路床(0.30~0.80)5100上路堤(0.80~1.50)4150下路堤(>1.50)3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0.3081000.30~0.8051006.1.2路基取土与弃土本次设计挖方松散系数取1.1,土石方基本平衡,不需要另行设置路基取土场和弃土场。现场土石方应合理调配,所挖土石方及时填筑到填方路段,不得随意堆土。土石方临时堆土应与当地农田建设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应堆放规则,作好水土保持,进行适当碾压,且不得影响路基稳定及斜坡稳定。6.1.3路堤施工Ø地基表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堤基底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0%;(2)原地面坑、洞、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符合相关规定;(3)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m,并向内倾斜大于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4)地基为耕地、松散土、水稻田、湖塘、软土、高液限土等,应采取换填或抛石挤淤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Ø土质路堤(1)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0mm。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100mm。(2)在有地下水的路段或临水路基范围内,宜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3)路堤填筑时,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应设置坡度向内并大于4%、宽度大于2m的台阶。(4)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接头部位如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筑路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选择施工机械,应考虑工程特点、土石种类及数量、地形、填挖高度、运距、气候条件、工期等因素,经济合理地确定。填方压实应配备专用碾压机具。土质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表2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路堤上路床0~0.30≥95下路床0.30~0.80≥95上路堤0.80~1.50≥94下路堤>1.50≥92零填及挖方路基0~0.30≥950.30~0.80≥95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除特别说明外,均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 若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表3的要求处理。表3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距路槽底面≤80cm石灰土93砂、砂砾95距路槽底面>80CM素土93管顶以上至路槽底面管顶距路槽底面≤80cm管顶以上30cm范围内石灰土85砂、砂砾88管顶30cm以上石灰土93砂、砂砾95管顶距路槽底面>80cm路槽底面以下0~80cm素土95路槽底面80cm以下素土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槽底面以下0~80cm石灰土93砂、砂砾95路槽底面80cm以下石灰土90砂、砂砾93Ø填石路堤(1)填料应符合以下规定:①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强风化石料、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②路堤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根据石料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按表4将填石料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软质岩石。岩石分类表表4岩石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601、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类;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岩类;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变质岩类中硬岩石30~60软质岩石5~30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类;3、云母片岩或千枚岩等变质岩类(2)填筑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②填石路堤应分层填筑压实。岩性相差较大的填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严禁将软质石料与硬质石料混合使用。③中硬、硬质石料填筑路提时,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填高小于5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m;填高5~12m的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5m;12m以上填高的路堤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2m。边坡码砌与路基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④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分层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t的振动压路机,每填筑4m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冲击碾压。⑤在填石料表面填筑土、粉煤灰等其他材料时,填石料顶面应无明显空隙、空洞。在其他填料填筑前,填石路堤最后一层的铺筑层厚应大于400mm,过渡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mm,其中小于0.05mm的细粒料含量不应小于30%。在过渡层底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3)填石路堤施工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宜用空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并符合表5~表7的要求。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5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6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下路堤>1.50≤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7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空隙率(%)下路堤>1.50≤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注:本工程填石路堤为下路堤,路床及上路堤为土质路基) 填石路堤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压实层,可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控制压实过程;用试验路段确定的沉降差指标检测压实质量。填石路堤成型后的外观质量标准:路堤表面无明显孔洞;大粒径石料不松动,铁锹挖动困难;边坡码砌紧贴、密实,无明显孔洞、松动,砌块间承接面向内倾斜,坡面平顺。Ø路堤施工质量标准路床平整度:土方路基≤15mm;石方路基≤20mm;纵断高程允许偏差:土方路基+10~-15mm;石方路基+10~-20mm;中线偏位:≤50mm;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表8填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潮湿、中湿路基≥30MPa≤310.5干燥、石质路基≥40MPa≤232.9Ø半填半挖路基、路堤与路堑过渡段(1)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在挖方一侧,台阶应与每个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②石质山坡,应清除原地面松散风化层,按设计开凿台阶。③孤石、石笋应清除。④纵向填挖结合段,应合理设置台阶。⑤有地下水或地面水汇流的路段,应采用合理措施导排水流。(2)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路基应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②填筑时,应严格处理横向、纵向、原地面等结合介面,确保路基的整体性。③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设计边坡外的松土、弃土。④高度小于0.8m的路堤、零填及挖方路床的加固换填宜选用水稳性较好的材料。Ø软土路基浅层处治(1)换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换填料应选用水稳性或透水性好的材料。②回填应分层填筑、压实。(2)抛石挤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厚度或直径不宜小于300mm。②软土底层平坦、软土呈流动状时,填筑应沿路基中线向前成三角形方式投放片石,再渐次向两侧全宽范围扩展。当软土地层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填筑,并在低侧坡角外一定宽度内同时抛填形成片石平台。③片石抛填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并碾压密实。④抛石挤淤的施工方法和具体路段结合路施“特殊路基处理图”。Ø填石渗沟填石渗沟即盲沟,其设置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的相关要求。(1)填石渗沟应设置排水层、反滤层和封闭层。(2)石料应洁净、坚硬、不宜风化。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应小于2%,严禁用粉砂、细砂。(3)渗水材料的顶面(指封闭层以下)不得低于原地下水位。当用于排除层间水时,渗沟底部应埋置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4)填石渗沟纵坡不宜小于1%。出水口底面标高应高出渗沟外最高水位200mm。6.1.4挖方路基施工Ø土方工程(1)开挖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可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非使用材料应按设计要求或作为弃方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第4.3.4条的规定处理。②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③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扰动。④ 路基开挖中,基于实际情况,如需修改设计边坡坡度、节水沟和边坡的位置及尺寸等时,应及时按规定报批。边坡上稳定的基石应保留。⑤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0mm厚的保护层。⑥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⑦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2)边沟与截水沟应从下游向上游开挖。截水沟通过地面坑凹处时,应将凹处填平夯实。边沟及截水沟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渗处理,不得渗漏、积水和冲刷边坡及路基。(3)挖方路基施工遇到地下水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①应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②路床土含水量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置渗沟、换填、改良土质、土工织物等处理措施。(4)土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及出土方向等因素,结合土方调配,选用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Ø石方工程(1)石方开挖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2)深挖路基施工,应逐级开挖,逐级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3)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规定。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相关规定报批。(4)石方开挖严禁采用峒室爆破,近边坡部分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5)边坡整修及检验①挖方边坡应从开挖面往下分段整修,每下挖2~3m,宜对新开挖边坡刷坡,同时清除危石及松动石块。②石质边坡不宜超挖。③石质边坡质量要求:边坡上无松石、危石。(6)路床清理及验收①欠挖部分必须凿除。超挖部分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严禁用细粒土找平。②石质路床底面有地下水时,可设置渗沟进行排导,渗沟宽度不宜小于100mm,横坡不宜小于0.6%。渗沟应用坚硬碎石回填。6.1.5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本段路基采用截水沟、急流槽、涵洞及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等综合排水,边沟、排水沟、涵洞及自然沟渠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边沟、排水沟纵坡应不小于0.5%。路面及挖方边坡坡面排水采用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截水沟:为排除汇集路基边坡以上的地表水,应设置截水沟,挖方路基截水沟应设置在坡顶5m以外,截水沟水流应直接导入附近涵洞,截水沟采用M7.5浆砌Mu30片石。急流槽:在路堑与填方交接处且水流落差较大时及汇水对路基可能造成的严重冲刷处设置急流槽。排水沟:由于本段道路填方边坡均为临时边坡且多为填石路堤,因此原则上不设置排水沟,但在水田或鱼塘路段应在坡脚2m外设置拦水埂,并对坡脚采用石料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0mm,石块应规则。在临时边坡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边坡的观测和维护,有必要时增设临时排水设施。涵洞:路线跨越沟谷、水渠或必要的农田灌溉时,根据计算汇水流量,设置跨径不同的涵洞,保证排水体系的畅通。但该路以后将作为城市道路,城市开发后,部分涵洞将被废弃或改作他用,因此本次涵洞设计按临时管涵考虑。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2基层、底基层6.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掺量4%)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mm纵断高程:+5mm,-15mm横坡度:±0.3%厚度:代表值≤-10mm,合格值≤-2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0MPa弯沉值:≤78.1(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中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40mm,级配组成如表9:表9方筛孔尺寸37.531.519.0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3~10075~9050~7029~5015~356~200~5(3)施工要求l级配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l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l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cm,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可达20cm。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掺量5.5%)(1)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8%平整度:不大于8mm纵断高程:+5mm,-10mm横坡度:±0.3%厚度:代表值≤-8mm,合格值≤-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3.5MPa弯沉值:≤3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0mm,级配组成如下表:表10方筛孔尺寸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68~8638~5822~3216~288~150~3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6.3稀浆封层6.3.1材料稀浆封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11中所提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11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B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阳离子(+)T0653筛子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1~10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s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6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40~10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53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97.5T0607与矿物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 -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1T06555d,不大于%55T06556.3.2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2)稀浆封层施工前应先彻底清除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隐,较宽的裂缝宜清理灌缝。(3)稀浆封层的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4)稀浆封层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80cm,横向接缝宜做成对接缝。(5)稀浆封层铺筑后的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料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料堆积和缺料现象,用3m直尺测量接缝处的不平整度不得大于6mm。稀浆封层施工严格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相关规定。6.4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新建沥青混凝土面层分为上、下两层。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路面技术指标表12项目目标值测试方法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2.0m/kmT0933、T0932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SFC60不小于54、构造深度TD不小于0.55mmT0965、T0961、T0963高温稳定性动稳定度MS不小于8kNT0719水稳性冻融疲裂试验疲裂强度比不小于75%T0709、70729抗裂性能极限弯曲应变不小于2000T07156.4.1质量标准压实度:96%(马歇尔试验密度,即标准密度)平整度:最大间隙5mm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8%H;合格值:-15%H;宽度容许偏差:±30mm纵断高程容许偏差:±20mm;中线平面偏位容许偏差:30mm;横坡度容许偏差:±0.5%,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渗水系数:200ml/min弯沉值:上面层≤23.5(0.01mm)下面层≤25.9(0.01mm)6.4.2材料的技术要求1)主要材料包括道路石油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沥青路面主要材料技术要求表13材料试验项目上面层下面层AC-13CAC-20C道路石油沥青标号AH-70AH-70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60~80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60160延度(5cm/min,15℃)不小于(cm)100100延度(5cm/min,10℃)不小于(cm)1010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646含蜡量不大于(%)33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5858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242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2.5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4坚固性不大于(%)1212吸水率不大于(%)23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18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1215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20水洗法小于0.075mm,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35细集料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2.5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3砂当量,不小于(%)606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30沥青混合料击实次数双面各(次)7575稳定度MS不小于(KN)8.08.0空隙率(%)4~63~6流值FL(mm)1.5~41.5~4沥青饱和度(%)65~7565~70动稳定度不小于(次/mm)28001000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20002000试件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120120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80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75752)改性剂可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第III类改性剂如SASOBIT或第I类改性剂SBS,不可采用第II类改性剂。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如下表。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14指标SBS类(I类)SBR类(II类)EVA、PE类(III类)试验方法I-AI-BI-CI-DII-AII-BII-CIII-AIII-BIII-CIII-D针入度25℃,100g,5s,(0.1mm)>10080~10060~8040~60>10080~10060~80>8060~8040~60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1.2-0.8-0.40-1.0-0.8-0.6-1.0-0.8-0.6-0.4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5040302060504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45505560454850485256>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230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55606575————T0662粘韧性,不小于(N·m)——5——T0624韧性,不小于(N·m)——2.5——T0624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TFOF(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5055606550556050555860T0604延度5℃,不小于(cm)30252015302010——T06053)填料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0.1的要求。4)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11.1的要求,掺加比例不宜低于0.3%(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采用聚合物纤维,技术指标应符合《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JT/T534-2004的要求,掺加比例不宜低于0.3%。由于聚合物纤维在抗剪切和抗低温变形性能方面较好,建议采用聚合物纤维。5)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在AC-20沥青混凝土下面层中添加抗车辙剂JTJ-130。JTJ-130在高温下熔化,其分解出的颗粒与沥青形成胶结作用,提高沥青软化点,降低温度变化对沥青的影响,增加沥青与矿料的粘附能力,路面的抗水损坏能力大大提高。JTJ-130能分解出具有高粘附性的微结晶物,在拌和和碾压过程中微结晶物均匀填充到集料骨架内的空隙中,从而形成加筋作用,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TJ-130物理性能表15型号粒径密度软化点熔融指数JTJ-130≤4mm1.0±0.1g/cm3130℃≥8g/10minJTJ-130型抗车辙剂的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Kg。6.4.3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本工程路面面层采用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关键性筛孔通过率如表16: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表16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20194.75<45AC-1313.22.36<40上、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矿料级配:AC-13C、AC-20C,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规范JTGF40-2004规定表5.3.2-2和表5.3.2-3的级配范围,摘录如下: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17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31.526.519.016.013.29.54.75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56AC-13C10090~10068~8538~68 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2.361.180.60.30.150.075AC-20C16~4412~338~245~174~133~7AC-13C24~5015~3810~287~205~154~8施工前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规范JTGF40-2004表5.3.3-1的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6.4.4粘层、透层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三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用量为0.3~0.5L/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7.1-2中所提技术要求。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大风天气或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选用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粘层用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3.2中所提技术要求。6.4.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创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6.5泥结碎石路面施工1、泥结碎石路面施工泥结碎石是以粗碎石做主骨料形成嵌锁作用以粘土作填缝结合料,从而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泥结碎石面层适用于低等级公路的中级路面面层。石料规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土的含量不应大于15%,塑性指数宜为18~27,石料压碎值小于35。泥结碎石材料规格表18编号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75504020105层位1100-0~150~5--下层2-100-0~150~5-3--1000~150~5-面层4----85~1000~55---85~100-0~5嵌缝施工常用灌浆法,其一般工序为:①准备工作;②摊铺碎石;⑧预碾碎石;④灌浆;⑤带浆碾压;⑧最终碾压。1)准备工作,包括准备下承层及排水设施、施工放样、布置料堆、拌制泥浆。泥浆一般按水与土为0.8∶1~1∶1的体积比配制。过稠、过稀或不均匀,均将影响施工质量。2)碎石摊铺和初碾压,使碎石初步嵌挤稳定为止。过多碾压将堵塞碎石缝隙,妨碍泥浆灌入。摊铺碎石时采用松铺系数1.20~1.30(碎石最大粒径与厚之比为0.5左右时用1.3,比值较大时,系数接近1.2)。摊铺力求表面平整,并具有规定的路拱。初压,用8吨双轮压路机碾压3~4遍,使粗碎石稳定就位。在直线路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线碾压;在超高路段,由内侧向外侧,逐渐错轮进行碾压。每次重叠1/3轮宽。碾压弯第一遍就应再次找平。初压终了时,表面应平整,并具有规定的路拱和纵坡。 3)灌浆及带浆碾压。若碎石过干,可先洒水润湿,以利泥浆一次灌透。泥浆浇灌到相当面积后,即可撒5~15mm嵌缝料(约1~1.5立方米/100平方米)。  用中型压路机进行带浆碾压,使泥浆能充分灌满碎石缝隙。次日即进行必要的填补和修整工作。4)最终碾压,待表面已干内部泥浆尚属半湿状态时,可进行最终碾压,一般碾压1~2遍后撒铺一薄层3~5毫米石屑并扫匀,然后进行碾压,使碎石缝隙内泥浆能翻到表面上与所撒石屑粘结成整体。接缝处及路段衔接处,均应妥善处理,保证平整密合。2、手摆片石底基层材料性能要求1)石料石灰岩或砂岩均可作为手摆片石底基材料,其强度要求不低于三级(砂岩:极限抗压强度50~80Mpa;石灰岩:极限抗压强度60~80Mpa),压碎值35%~40%,且不易风化,高度约为层厚的0.7倍,片石尺寸与层厚的关系如表所示。片石层材料用量参考表表19层厚(cm)石料用量(m3/100m2)石块嵌缝料用量高度(mm)用量第一次嵌缝第二次嵌缝合计25180~23027558248220140~18022046206616110~1401762812402)嵌缝料嵌缝料由碎石组成,用于填充片石间的缝隙,嵌缝工作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嵌缝料粒径为15~35mm,第二次嵌缝料粒径为5~15mm。3)手摆片石底基层施工工艺片石底基层的工程序为:铺砌石块→第一次嵌缝→稳压→第二次嵌缝→压实。具体操作如下:1.铺砌石块片石的铺砌厚度一般为16、20、25cm三种,若层厚超过25cm,应分层铺筑,每层应分别嵌缝并压实;铺砌时先沿路面横向由两边向中间按标准样桩铺砌一行石块作标准横断面,然后按标准断面逐步向后铺砌,而且铺砌时应逐块嵌紧。在路面边缘处应选用较大的石块,较小的铺于路中,石块大面朝下,尖端向上,所有石块必须单独坐稳,块石的长边应与道路中线垂直,其纵横缝应错开,相邻石块的表面高差不宜大于2厘米。2.第一次嵌缝片石铺砌到相当长度(3~5米)时,用适当大小的碎石(一般用15~35毫米粒径)嵌入两石块的空隙内,填充紧密。用作嵌料的石块,应以一块插满为好,小头向下。砌石完成后撒第一次嵌缝料,要求撒铺均匀;嵌缝料用量可参考表16。嵌缝料未经压实之间禁止车辆通行。3.稳定用6~8t(或8~10t)压路机按先轻后重行边缘后中间的顺序进行洒水碾压2~3遍,使铺砌层达基本稳定。4.第二次嵌缝当铺砌层稳压后,即撒铺第二次嵌缝料(可用5~15毫米粒径的石屑),嵌缝实用量参考表6—20。要求撒铺均匀,厚度满足要求。5.压实用12~15t或10~12t压路机进行压实,碾压方法和要求与第—次稳压相同。碾压遍数依石质或根据试验路段而定,较软质石料6~8遍;硬质石料10~12遍,碾压至表面平整、密实、无明显轮迹和碎石无挤动推移的现象为止。6.6附属工程6.6.1缘石、路边石车行道边路缘石(人行道侧)高度为500mm。预制路缘石不得低于C30砼,路边石及植树圈路缘不得低于C20砼。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6.6.2人行道方块人行道方块不得低于C20砼,方块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彩色方块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人行道方块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应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0.6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6.6.3人行道土基质量土基抗压回弹模量Eo不小于30MPa.,土基压实度不小于93%。6.6.4人行道水泥砼垫层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低于42.5号。碎石质地坚硬,并符合规定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砼拌和养护宜采用饮用水,浇筑砼模板采用钢模板,砼标号不低于C10。砼达到设计强度25至30%时应采用切缝机按设计要求切割,缩缝直线每隔5米一道,曲线段每隔4m一道(以路中线长度控制),锯缝宽度不得大于5.0mm。平整度满足验收标准,纵横坡施工误差控制在验收标准的允许误差范围。 6.6.5人行道防护栏杆由于本项目填方边坡均为临时边坡,人行道将结合两侧地块的开发进行拓宽,根据地块开发的情况设置人行道安全防护设施。若地块开发周期较短,可在高填方区人行道外侧设置临时性防护措施(如警示线,警示牌等)提醒行人注意安全;若在地块尚开发期间较长,应在高填方区人行道外侧设置栏杆或波形护栏等防护措施(具体设置措施可由业主根据工程的建设情况决定)。6.7施工方案6.7.1施工原则(1)以保证现状交通畅通和交通安全为主要原则。该工程施工区域内有乡道及多条供居民出行的机耕道,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首先保证现有交通的畅通。(2)道路沿线空中架空线缆、农田水利设施较多,地形较为复杂,各专业施工时应做到统一安排,相互配合,以确保总工期为原则,合理组织劳动力、各种材料,严格管理、加强各工序质量控制,确保该工程优质完成。6.7.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征地拆迁、四通一平及施工场地布置等。其中四通一平主要是修建施工便道和场地平整工作。在施工现场内,根据工程的进展和现场材料的运输,场内修建部分临时道路,利于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为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应尽快落实施工用电、用水、通讯、临时生产、生活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6.8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应对全线地形特别是乡道接顺段现状道路进行复核和比对,若有较大出入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2)路基的开挖应注意周边构筑物和地上地下管线的安全。(3)道路施工时应文明施工,注意施工措施的安全性.。(4)建立边坡动态观测监控系统,根据观测数据和结果,即时调整防护措施和施工工艺。(5)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会同建设单位和质监等部门等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6)道路勘察及现状管网探测由安岳县华轩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承担,有关问题提请相关单位协同解决。(7)增强临时支护措施,搞好边坡综合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8)本工程的桥梁、排水、照明施工图设计分别详其他分册。(9)交通标志标线应在开放交通前实施,以保持行车安全。(10)未尽事宜请参照有关施工规程及规范执行。7交通工程7.1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4)《凸起路标》(JT/T390-1999)(5)《道路标线涂料》(GA/T298)(6)《道路交通信号灯安装规范》(GB14886-2006)(7)《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47-2002)(8)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7.2设计范围和内容东环线交通工程设计内容包括交通标志、标线和路口交通信号灯设计等。考虑到东环线周边路网尚未形成,因此在工程实施时优先保证道路主线的正常通行要求,如对可先实施主要的车行道标线,待周边路网完善车流量增加后可根据使用情况增加路口处的部分标志和信号灯。7.3道路交通标志交通标志设计根据国标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进行。设置交通标志旨在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其舒适、安全的效能。本区域交通标志设计主要以不熟悉市区道路网系统的驾驶员为基本使用对象,通过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驾驶员能够正确选择路线及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通过禁令、警告、指示等标志来进行交通管制和保证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交通标志版面布置以驾驶员在计算行车速度∨=5 0km/h行驶时能及时准确辨认标志内容,并使交通标志版面布设美观、醒目。设计范围内各类型标志统一布局,前后协调,并考虑了已建成的周边道路标志设置情况,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本次方案设计设计交通标志的种类: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诱导标志五大类。(1)交通标志的大小:警告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标志边长:80cm;禁令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标志直径:80cm,倒三角形标志90cm;指示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圆形标志直径:80cm,正方形标志边长:80cm。指路标志:标志板面大小按汉字35cm~40cm高度及间隔、行距等的规定来计算确定标志版面的大小,标志版面内容采用中文和拼音对应标识,中文在上,拼音在下。(2)标志的支撑安装方式:根据车道数、路宽、道路净空、标志组合以及标志设置处的具体地形等情况,确定安装方式。本次设计标志的支撑安装方式有:单柱式、单悬臂、双悬臂式。标志的支撑结构设计按26.7m/s计算风荷载。(3)标志的结构:标志板材料,采用LF2-M铝合金板,指路标志板厚2.5mm,其他小型版面板厚1.5~2.0mm,铝合金板应符合《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3880-2006)的规定。(4)标志板上的文字、图形、颜色、符号和边框应符合国标GB5768-2009的规定。指路标志为蓝底白字白图案。(5)反光材料:标志板上的反光材料采用二级(高强度)反光膜,不含金属腐蚀镀层。具体要求见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规范要求。(6)杆件防腐:立柱Ø>165的杆件表面喷铝加喷象牙色漆处理,Ø≤165的杆件进行热浸锌处理,表面加喷象牙色漆处理。交通标志安装位置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可作调整。7.4道路交通标线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加强行驶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标线应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并应做到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标线布设主要依据《GB5768-2009》的规定,使之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1)道路交通标线具体布设原则:①各路段同向行车道间设置白色车行道分界线和边缘线;②在边缘线边和双黄线中间设置双向反光道钉;③在需要的地方设置导向白色箭头,文字标记等;④道路中心线为黄色标线;(2)交通标线的种类和布设交通标线的种类主要是:分道线、中心线、边缘线、导流标线、导向箭头、港湾公交停靠站标线,路面文字标记等。交通标线材料:采用掺有玻璃珠的热熔涂料,膜厚1.8毫米(硬化干燥时)以上。①道路车道分界线线宽15厘米,车道线采用划2-空4进行施划,即划线长2米,空4米。②出入口和道路渠化标线根据道路的具体状况按国标GB5768-2009要求进行施划。③主线地面箭头采用6米。④车行道边缘以及机非分隔线为白色实线,线宽20厘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采用块状突起振荡标线隔离。⑤地面箭头、文字标识视车流导向进行布置。7.5其他安全设施道路突起路标为了提高标线的夜间视认性,车道边缘线、机非车道之间和双黄线内布设双面突起反光道钉(突起路标),反光道钉每6m一颗。7.6交通信号灯在交叉口采用渠化+信号灯控制,提高其通行能力,信号控制采用两相位控制。由于现状沿线路网未完善,各交叉口的信号灯可待周边道路完善时统一实施。人行道施工时候可对信号灯基础位置进行预留。路口信号灯控制采用了已经通过公安部检测中心的型式检测的GJK—6型交通信号控制机。本次设计,路口控制机的电源引自道路照明箱式变电站,信号控制机均单机运行。(1)交通信号灯杆技术要求 a)立柱底座与基础预埋件、立柱与悬臂之间必须通过法兰盘连接;b)悬臂灯杆与竖灯杆的夹角必须保证在91.5±0.1°;c)表面热浸镀锌处理,镀锌量不少于500克/平方米,底座法兰盘的厚度大于15mm;d)杆的立柱及横臂均采用八角锥形,断面为正八边形,角度误差控制在0.5°范围内;e)悬臂式安装立柱高度为6.5米,立柱杆体距地面400mm-500mm处,须有拉线孔及接线板;f)人行灯与人行道路面的净空高度为2.3米~2.5米;g)悬臂长度在12米之内为整根不分段式;h)杆体设计要求:符合各项安全标准;i)杆体可抗最大风速40m/s,疲劳寿命大于30年;j)所有焊接件均要求双面全满焊焊牢并打磨光滑;k)所有紧固件及预埋件的地脚螺丝应热镀锌。(2)交通信号灯(机动车信号灯)技术要求信号灯整体符合GB14887-2004《道路交通信号灯》1类1级(W形)的标准,要求出具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全项检测报告及样品a)具有ISO质量保证体系或等同质量保证体系b)外壳:纯黑色,采用PC工程塑料注塑成型或铝压铸材料一次性压铸成型c)LED管必须是四元素,使用寿命不少于50000小时d)安装支架由钢板成型并经热镀锌(350mg/㎡)e)标准件全部采用不生锈材料f)所有密封件采用硅橡胶材料g)单个灯具具有独立的模块结构并能任意组合成多灯结构h)透光镜规格:直径300mm和直径400mmi)信号灯基准轴线上的发光强度大于500cd,达到I类I级W型。j)功率:小于25VA,介电强度:1440V(3)信号控制机的技术要求a)符合集中协调式GA47-2002《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报批稿),具有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b)柜式一体化结构:机柜有防水隔热的功能c)断电保护,预制不少于2套运行方案,关闭电源24小时开机保证方案不变并正常运行d)线路板结构:标准插板结构,方便维修更换e)故障检测功能:具有绿冲突检测,并对外部设备故障进行记录f)具备手动控制功能,便于交警在路口指挥交通g)降级运行:信号机故障可自动降级运行h)负载输出:48路i)感应控制:提供半感应控制、基于来车即延时的全感应控制、基于饱和度的全感应控制和跳相式的全感应控制,自带12路车辆检测器,j)相位控制数:8个相位控制或以上k)多时段:10个时段或以上l)控制方案:10种或以上m)信号机能对通信、检测器、灯具等外部设备的故障信息以文本形式进行存储记录,并在实现中心集中控制后能上传故障信息n)防雷击:电源接有防雷器保护(4)管线工程施工要求a)管道和基础的开挖应按图纸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施工。回填必须恢复到原来面貌;b)预埋件地脚螺栓法兰盘热镀锌必须包扎好,以防损坏螺纹。根据预埋件安装图正确放置埋件,保证悬臂灯杆的方向与行车道垂直;c)信号灯基础的混凝土浇注面平整度小于5mm/m。预埋件法兰盘低于周围地面40~60mm(适用铺设广场砖)以防止积水;或按业主要求埋设法兰盘。d)地下铺设所用电缆不得有接头,每根电缆线在经过的检查井中应留有2M余量;e)信号灯杆旁、信号灯控制机旁、电缆拐弯处、电缆管直线长度超过50米 时或两端电缆管不在同一平面相距100mm以上时,必须设置手孔井。井底中心位置垂直埋置一段200mm的2寸镀锌管,作为渗水孔用;手孔井四壁及底部(除渗水孔外)必须水泥沙浆抹面。渗水孔面应低于底部5mm,以方便渗水;f)预埋管及电缆必须符合国家规范。预埋管应平整,钢管在接口处应打磨平滑,以免拉伤电缆。注:交通工程施工图纸需经交警部门审查通过后才能进行施工,本图及说明材料规格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交警部门规定规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