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2-05-11 18:37:01 发布

城市立交-万通式立交设计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陈树广,吉林省白山市人,香港青少儿视觉艺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白山市分会理事、江源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1986年10月油画《觅》、国画《鄰甲飞扬》在第二届《白山绿水》美术展览中获三等奖。1996年12月获得中央电视台创新设计大赛优秀设计奖。陈树广是谁?他是在艺术道路上传道、授业的师者;他是对道桥建设痴迷了11年的探索者;他是打破了常规和传统的设计习惯,以创造性思维巧妙构思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没有相交点,可高速行驶的万通式立交桥方案的设计师。这一方案的提出,为彻底解决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希望。万通立交桥设计没有斑马线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交通,立交桥进入我们的生活,直接服务于道路交通系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效率与便捷。然而,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堵,立交桥也变得不堪重负,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立交桥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这些困扰城市多年的难题,也许即将被一个在交通空间探索了十几年的设计师陈树广迎刃而解了。他以世界公认的物理守恒定律为原则,打破传统立交桥的设计模式,设计出了占地面积小、造价低、没有冲突点、没有交织点,可以解决交通领域里诸多难题的万通立交桥。他设计的立交桥摒弃了城市设计中道桥偏重交通单一功能的旧模式,集合了交通、景观、购物等功能,极具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万通立交桥的出现将为人们解决拥堵这一难题带来了一丝曙光,同时也为减少频发的交通事故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陈树广笑称自己是老小孩,有一个孩童般的心境。在和学生的相处中,他们的一些新潮思想和观念也常常会影响他,带给他一些设计灵感。所谓教学相长的道理也就在于此。当被问及是否会放弃教学而把主攻方向放在交通研究上时,陈树广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他说:“如果给我一次彻底治理交通拥堵的机会,我相信我有能力和众多设计师们一起在短时间内,让我们的首都变成不需要红绿灯、不用斑马线的万通城市。”他认为造成现在交通拥堵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在道桥建设中太过关注路面的宽度,忽略了路网密度低、节点多的特点。许多立交桥解决不了车的转向问题,好远才有一个转向口,为了50米的转向,车需要跑出几公里才能达到转向目的。可想而知,一天每辆车需要经过多少个这样没有直接转向的路口,每个路口要等待多少个几分钟,多跑几公里,这样不仅给行驶者在时间和金钱上带来了损失,同时也加剧了交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居住区。开发商在修建这些居住区的时候却忽视了对交通路面的规划,盖起一片小区后就多出一套交通信号灯及斑马线,车到那里无论有没有车辆的交会,都要等到变为绿灯后才能通行。这样致使许多地方一遇红灯就变成了一条马路停车场,即使再宽的马路汽车也行驶不起来,每隔几十米就是一处红灯,每辆车都是举步维艰,宽路也就变得不再宽松。立交桥是解决各种车辆分头走向的关键所在,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会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相扰的现代化陆地桥。所以,陈树广认为,立交桥的总体设计,不仅是要注重路面的宽度,还要看它是否能够达到万通,不再有节点。若要让车辆在路上畅通无阻,那么就是一个很小的路口也不能放过,也要进行立交改造。不然就会留下一个堵车的节点,将来就会需要红绿灯,就需要斑马线。而令一个城市不再出现堵车的情况,也不再需要斑马线,这才是未来在交通和立交桥方面要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万通立交桥从事道桥设计11年的陈树广,最初对道桥设计只是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96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个创新设计大赛,陈树广以两张立交桥的设计效果图,赢得了重要奖项。从此他坚定了对立交桥的设计决心,同时也开始了对万通立交桥的设想。陈树广最初在设计立交桥的时候只是出于对道桥的兴趣,想设计出的立交桥多一些功能,并没有考虑要道路达到一种万通的效果。后来频发交通事故的相交路口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每一个相交路口是人、车交会最为密集的地方,每年全国重大交通事故大多都是发生在马路的相交路口。那么怎样把路面设计得更合理以减少路口频发的交通事故,怎样使人行道、机动车道分离没有相交点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他对万通问题的思考。 过去北京大部分公路和立交桥的设计,过于注重马路的宽敞,为了加大汽车的流量,通道多达十余个,有的还是多双方向对开的。汽车到了立交桥上的确是飞驰而过,却把矛盾的焦点送到了其他地方。那么其他地方为了分流人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辆又要建起一座更复杂的立交桥,然而分流的地方一旦没有复杂的立交桥,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堵车的节点。同时,随着环路的扩建北京又出现了很多的三岔路口,加之路网密度低,这就加剧了交通事故的频发。熟知了交通道路设计的弊端,陈树广经过了6年的实地勘察,几乎走遍了北京的每个角落,在吸取国内设计师先进经验的同时又融合实地考察的结果对立交桥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各个立交桥的设计取长补短,设计出了几十款没有节点能让道路达到万通的立交桥意向图。他认为立交桥的总体设计,不在于是否拓宽马路,而是看它是否能够达到万通。也就是机动车与机动车没有相交点,都各行其道。车辆在十字路口可以有四个方向的选择:直行、左转、右转、返回。而在三叉路口的车辆、行人及非机动也能有三个方向的选择,由此保障了各条道路的畅通。立交桥的中心位置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利用,可以建立大型商场、停车场、绿化带、超市,以缓解城市中资源紧张的问题。2006年,陈树广制作出的万通立交桥模型和效果图,经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政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教授和众多专家的论证,获得了一致的赞誉。随后他又把万通立交桥的设计加以完善,把以往立交桥与地面规定的45度坡度减小为30度,这样大大降低了汽车的损耗。此外,万通立交桥的设计还结束了机动车左转弯先向右侧行驶的历史。没有调头线方向,路线清楚,新老司机一目了然,不会再有迷路、绕远现象的发生。它更是在最小的直径内合理地把众多优点集一身的立交桥,实现了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既有汽车化的快速交通系统,又有自行车行驶的慢速交通系统,实现了路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彻底分流。设计的人性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弊病,每天听到北京交通台播报的堵车情况,陈树广就心急如焚,希望能尽快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方案来缓解拥堵。他认为造成拥堵的核心问题在于北京交通运输网的格局不合理。北京市交通运输网是一个明显的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这种道路网由市内公路与十字路口、三岔路口、五岔路口组合而成,中心区为方格,向四周呈环行放射式发展。方格式道路网是历史上形成的,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格局。然而只在方格系统中加入了对角线道路,虽然方便了对角方向的直接交通,但由于线路直通市中心,就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拥堵。找到了拥堵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陈树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点就在市内相交路口的立交桥改造上。如果立交桥能使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能各行其道,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不再有节点,那么就不会再有拥堵,每一条路口都会通畅,每一条公路都不再用红绿灯,也不须斑马线了。车流疏通了,车速加快了,再加强停车场配套建设,这样才能彻底地根除城市病。 然而,找到解决拥堵之道,陈树广却不满足于建设一个万通的立交桥,他考虑更多的是要怎样把北京这个政治、文化、教育的典范城市,建设得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他认为一个好的道桥设计方案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任何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人文条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所以要综合城市发展的多元性,注重城市交通共性与交通个性的协调。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也要以实用功能为重点,艺术性为辅,要求绿色环保的同时也要求设计者的理念前卫和硬件设施的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一个好的设计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陈树广又提出人性化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也不能掩盖城市交通的个性。他觉得,具有特色的城市交通未必能满足所有以人为本的要求,但是一个典范的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必然是一个既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交通系统。因此,基于城市建设多元素的考虑,必须要注意特定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要求,避免城市交通发展的简单复制与雷同,这对于建设一个既现代又独具特色的城市交通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